商业展示设计是指立足于当前科技在视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对一定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施工形式,运用一定的视觉语言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充分和准确地传达商业信息的设计形式。目前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更多采用的是随机方式进行的。设计师可以合理运用色彩语言,把展品的设计理念进行合理的传达,营造出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设计空间,同时还应把展馆的陈设与品牌风格、消费者购买目的进行优质联动,以不断提升商业展示设计的整体价值感。
在商业展示中,色彩具有最为直接的价值表现,是被展示物品给消费者的第一视觉印象。商业展示设计需要对所展示的商品的外貌特征进行效果研究,并获得消费者对其的心理定位,同时用色彩把商品所要传达的生活理念进行编码,以传达给消费者。事实上,色彩首先是属于一种完整个性的表现,也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与价值的整体化视觉符码。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视觉语言要素。结合目前色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色彩是可以对大众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进行双重价值影响的视觉元素。首先,在红光的直接照射下,人的脑电波以及皮肤的静电会发生直接的细微改变,同时人的听觉灵敏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人的视觉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直接表现是红光照射中的物体所呈现的形体大小会远远大于蓝色等冷光下的物体。由于红色属于暖色系,其在心理表现中,有温暖和膨胀的双重感觉,其对色彩张力的表达更为丰富和具体,而冷色系的表现则与此相反。红色系属于可以激起活力、充满热情及欢乐的色彩语言。在光谱分析中,红色的波长也是最大的,在具有醒目的视觉特征的同时,也带给人一种紧张、兴奋、激动等多种情绪感觉。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要表现积极醒目欢乐并充满热情的事物,是可以选择用红色来进行表现的。其次,黄色的波长适中,在三原色中,属于带给人们轻快、辉煌以及有希望的颜色。在商业展示中想把所展示的物体进行醒目和活力的展示是可以采用黄色系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黄色是一种自发光的颜色,能给人带来一种轻,可以赋予所展示的物品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活力感。因此,商业展示设计中,可以把黄色作为提升色,以烘托物品的轻松氛围。(如图1)最后,蓝色作为冷色系中最为纯净的颜色,可以把物品中的深沉和冷峻的一面充分彰显出来。蓝色会给人一种有关天空、海洋等方面的联想,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要表现出美丽、果敢以及冷静、广阔的含义时,可以大胆地采用蓝系,可以有力地把商业展示物品的冷峻、理性的一面完美表现出来。在商业展示实例中,蓝系更多地用来表现物品的科技感和高效率,同时,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可以通过蓝色进行宣扬和表达。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暖/冷色调分别给人以亲密/距离、温暖/凉爽之感。成分复杂的颜色要根据具体组成和外观来决定色性。另外,人对色性的感受也强烈受光线和邻近颜色的影响。色彩的冷暖感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由于联想而形成的。因此,商业展示设计要对冷暖色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当受众进入一个崭新的营造空间后,其75%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色彩表达而直观地获得的。设计师需要对色彩的空间营造进行重点的关注,要对展示空间中的色彩敏感度和冷暖对比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冷暖色在空间气氛营造中的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认知。与此同时,要对展示设计中空间的不同功能及属性进行明确的规划,并利用适度的色彩差异性,使展示空间的冷暖感得到有效体现。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要对色彩基调进行合理、清晰的表现,这就要对色彩的主色以及辅助颜色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同时不能偏重主色而忽视辅助色。单一地偏重主色会让展示物品有种过分烘托的表达感受,不利于受众对物品所传达的价值理念的认知;也不能对辅助色彩进行过分强调而影响主色调的有效表达,从而模糊物品价值理念的传达。因此,商业展示中的色彩基调需要主色和辅助色搭配得相得益彰,设计合理、明确。(如图2)
独立展示主题内容可以让商业展示设计的内容和含义获得更为明确的表现,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都习惯采用独立的展示主题内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设计往往不能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其设计理念也不能得到有效传达。很多参观者在单一地了解了独立展示的主题内容后,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独立展示主题内容中,色彩设计不能单一化,需要把商业展示的核心内容进行具有色彩层次感的递进烘托。除此之外,还要预防色彩设计的单一应用出现在独立展示主题中,应更加注重整体空间的布局表现,对色彩运用的表达效果进行严谨而合理的分析。
色彩设计不能单一地对展品起到整体表现的作用。在考虑如何把展品进行合理的价值表现后,通过色彩的层次表达获得展品的衬托效果的彰显。良好的色彩设计是可以让展品的衬托感获得合理的传达的。如在表现一个充满活力的产品时,主色彩可以选择红色进行热烈情感的表达;辅助色则采用光色明亮色系进行轻松感的表现。在边缘空间布局中,可以适度地采用如蓝色等冷色系进行核心展示内容的衬托彰显。让受众可以在对展示物品的浏览中获得递进、舒适的视觉审美体验,这样更易于对展品的价值感进行分析和认知。(如图3)
在商业展品设计中,色彩的表现要合理、相得益彰,因此,与展品有着严重冲突的色彩表现一定要杜绝。在以往一些商业展示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会把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理念进行过重的宣扬,其优势是可以让设计师的设计个性获得体现,使设计获得灵魂。但不可避免的缺点是,其过度的个性表达会对展品所坚持的固有价值观形成冲击,如采用大胆地使用刺激色彩。这种做法的直接负面影响是忽视了色彩的安全性原则,对展品的表现理念进行了混淆。在科技产品的展示中,有些设计师进行了多色彩的构建,采用了明暗对比、冷暖对比均十分强烈的色系进行展品表现,这样造成了受众对展品本身的设计理念产生了误读,对展品是否具有严谨的科技价值产生了疑问,进而忽视了展品本身的科技价值,认为其仅仅是一种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炫耀之作。好比在展示一款手机产品时,其传达的重点应是多项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但由于在展示设计中使用了过多刺激感强烈的色彩,仿佛只是在炫耀手机壳的多样性。这样的展示设计非常不利于展品核心价值的传播,一定需要在商业展品设计中进行预防和适量性的研究。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避免不了要对当地目标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进行准确的分析。对当地目标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进行准确分析可以避免在展示设计中令受众出现厌感。如当地的受众群体对红色有相应的禁忌,就不能在展示设计中盲目地采用红色作为主色彩,可以选择与红色相类似的暖色系进行折中和代替。除此之外,一些地域的受众群体会对某一色彩的认知理解与其他地域的受众群体有很大的差别,盲目地选择简单的替代依旧会让受众群体产生厌烦的心理感受,进而直接影响展品的价值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果断地抛弃简单的替代,选择崭新的色彩搭配方案,并结合当地目标受众群体的欣赏理念进行合理性的心理对应研究。
周边环境的配色是指在主色和辅助色之外,空间其他部位采用的颜色基调,这种配色不属于展品的核心配色内容,但却构成了合理的空间配色体系。周边环境配色在提升目标受众感受的同时,可以把商业展示物品的价值进行放大。如在主色和辅助色均较为明亮的色系中,可以在周边环境配色中进行冷色调的弱化调整,让展品的核心价值获得最为明显和直接的表现。而在一些冷色调作为主色和辅助色的展品中,可以采用白光以及柔光为展品提供柔和、舒适的周边环境配色体验,进而为商业展示的价值传递做出良好的铺垫。
色彩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强弱对比区分的,强烈的对比可以让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较大的视觉冲击,在抓住受众心理的同时,获得较高的认可。这种采用强烈色彩对比的方式往往都是面向一些年轻受众群体的展品的,效果表达比较明显。而在弱色对比中,往往反映的是更为内敛、收放自如的表达,此种表达属于严谨表达的直接体现。因此,色彩对比弱化的表达可以应用在理性受众群体较多的展示设计中,如科技含量较高的商业展示设计等。
商业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色彩表达是属于多方面的整体价值表现,对其不能进行简单的理解,需要对商业展示的价值点和受众群体的心理进行研究之后才可提出严谨的配色方案。通过对商业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色彩表达进行探究研究,可以看出,空间色彩的表达需要对多方面进行权衡,以建立出合理性和完备性兼有的商业展示设计空间色彩表现,为展品的展示提供积极效果。
[1]胡柏林.坚持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开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新局面: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4(2):55-60.
[2]陈成军.关于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的思考:以2008—2009年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原创性临时展览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3(2):50-53.
[3]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所谓盈利性体验空间,包括了传统消费模式之外的所有业态并以商业策划、规划和预招商情况为依据,是打造商圈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以熟知的万达为例,其体验式消费面积已经超过50%;伦敦BLUEWATER购物中心的商业、餐饮、娱乐复合业态功能组合比例为4:3:3,各种特色创意美食餐厅、影院及娱乐设施成为良好的聚客磁场。为延长消费者在商场的停留时间,BlueWater专门配置了三个休息区及饮食区,包括了餐厅、咖啡厅、健身房、园艺店等,并提供全英国最大面积的商场内餐饮服务,与购物中心形成良性互补。
国外一些主题创意概念空间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体验空间。如伦敦牛津街迪斯尼多媒体概念店,以动漫卡通为主题,销售与之相关的玩具、服装、饰品等。整个空间打造再现了各种卡通故事情景,不同区域有不同卡通主题并与商品展示相结合,同时增加了玩具试玩等活动区域。整个概念店虽然不大,但是氛围十足,顿时将人带入了童话世界,不仅是儿童,更多的成年人也为之吸引,因为这里能够唤起每个人的童年回忆或是满足自己的动漫情结。在这里,精神需求成为了消费主导。这便是体验式消费的最大魅力。当然这种体验空间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诸如苹果体验店这样的品牌店,相对占据的是较好的位置资源,能否以体验方式驱动商业价值,还要靠商家正确的策划、规划和实施,才能最终形成核心商业竞争力。
关于非盈利性体验空间的打造,现阶段可能还未引起国内商家的足够重视,但这恰恰是提升商业品质的一个重点。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高面积利用率”、“高出租率”≠“高回报”。体验空间――尤其是非盈利式的体验空间将是考量开发商的远见、胆识和设计水平的关键点所在。比如,大型商业室内的中庭空间本质就是一个“橱窗”,这里应当是商家着重打造的重点。好的中庭空间,定会成为人的视觉中心、心理中心、交通中心。例如设置人性化的休息、休闲空间,引入好的室内景观,打造商业室内小节点,再结合中庭的采光处理与顶棚艺术设计,巧妙运用人在中庭的感受,充分发挥其向心性、提高顾客的参与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英国Westfield购物中心的中庭设计通过空间的变化、交叉,将商业购物、餐饮、休息等功能巧妙的与人的行为融为一体。通过动态的开放式空间,人的心态是放松的,没有了“被消费”的感觉,使人体验到更加舒适、愉快、别致的感受,当然,商业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我们要说的是好的中庭设计不一定是一通到底的大空间,这也是相比之下国外商业空间设计优于当前国内的地方。国内某商业中庭的该设计就显得生硬、冷漠,虽然在材质装修上面采用了费用较高的大理石等材料,但是忽略了人的行为和心理感受,没有与人产生互动的空间是没有生命的。这样的空间存在适得其反,使商业氛围荡然无存。可见,好的设计能够做到既节约造价又营造氛围,通过这种体验空间的打造,创造一种休闲、轻松的购物环境,达到吸引人、留住人的目的。加之非盈利体验空间具备很大灵活性,我们可以引入花车消费模式,结合商业淡旺季,充分利用预留空间。当然,这里边一定是包括建筑、景观、色彩、艺术、标识在内的各大专业设计的同步协调进行。虽然前期有所投入,但最终商业价值会大大提高。
在商业设计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外部空间的设计以及室内外空间的互动与交流,包括灰空间的利用,其核心是创造出舒适、有趣而且充满活力的开放性空间。我们现有许多商业室外空间预留不足或者处理方式简单、生硬,没能与商业形成良好的沟通,这些都为后期商业运营埋下隐患。日本福冈博多运河城是将室内外空间交流互动做到极致的实例之一。最抢眼的是层层红色弧形退台形成内卵形空间,其下中心处有一条运河通过,运河前圆形演绎广场已然成为商业界面的一部分。广场上的音乐喷水秀无形中成为商业展示的一项内容。商业外部空间被充分利用,成为打造商业氛围的有利因素。
衡量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否合理、是否“物尽其力、地尽其用”,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城市单位面积土地创造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1]。但是,作为四大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常常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较少关注的对象。在广大农村,土地由于直接的产出而获得农民的青睐;而在城市里,土地的产出则往往是间接、隐形的,因此容易被忽视。
城市中心商业区是一个城市极具活力的核心地域,这里集中了最富魅力的城市景观和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城市中心商业区景观广场作为城市最有价值、最具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环境中最生动的浓缩的“小社会”。 随着消费的发展,对于功能单一的景观广场无法满足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复杂功能要求,而出现的诸如广场使用率不足、缺乏社会活力的等等现象,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价值是利益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城市中心商业区景观广场的价值在于满足商业区购物人群的各种使用活动需要,它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载体,也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场所”对于人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具体化的空间图式或者环境印象,而是要切实将交往活动引入,才能成为具有市民公共性的空间。集聚度越高的城市空间,人口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人行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程度就越高,但是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的地租效应必须使商业性和开放性很好的结合[2],过多的商业性则会降低城市空间的景观环境层次,而过多地强调开放性则会破坏空间的商业效益,从而削弱空间的商业吸引力。实现城市黄金地段空间效应的价值最大化,平衡空间的多重效应,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心商业区的商业发展。
五一广场区域自汉以后一直是长沙的商业文化中心,这在走马楼吴简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都有记载。解放后,五一广场不但成为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了交通中心。1995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一广场商业特区”的概念,并对五一广场进行规划。1998年,五一广场商业特区的基本规划敲定,它将五一广场商业特区以黄兴路、五一路为界划成四大块,并分成若干小块,并将五一广场东北角3.5万m2的地方定为无建筑的五一绿化广场。
五一绿化广场地处长沙市中心商业区,在场地设计中,广场绿化面积与休闲地的比例比较大,超出长沙其他任何商业区域。广场布局以绿化为主,同时考虑人的休闲和公共活动区,这些可供人活动的场地占60%。在处理用地上,为了解决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流的分流,互不交叉,广场地势由北往南依次降低,广场南部以下沉式广场的形式出现,可与湖南平和堂商贸大厦等其他商场的附一层连通。
伴随五一路的拓宽、五一广场的修建、黄兴南路步行街与大型商业设施的启动,该区的商业业态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改造后的黄兴北路变成50m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原来的商业空间尺度荡然无存,商业气氛急剧降低,因此集聚人气的作用也远不如一路之隔的几大红火的百货卖场和黄兴南路步行街 。
笔者对五一绿化广场的现状情况进行采样 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场地观测为辅的方法。通过统计和分析被访者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观测,总体把握广场的使用情况。广场的人流高峰时期出现在6点~9点和18点~22点两个时间段。其中6点~9点使用人群以40~60岁晨练的中老年人为主;18点~22点时间段中广场有露天喷泉表演,因此也吸引了不少观赏的市民。其余时间段数量波动不大,也没有形成人群集中区域。
图3显示,五一绿化广场的使用人群虽然各个年龄层次都有,但是以15~25岁和41~60岁年龄阶段的市民为主,说明五一绿化广场对于中青年、中老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市民而言,吸引力就相对弱一些。
图4显示,五一绿化广场能够吸引大批的市民特地来此健身、会友,在使用人群中几乎80%的市民是以休闲为目的,主要原因是广场安静的环境和舒适的景观。另外只有大约8%的市民是因为附近购物的原因来广场,9%的市民是路过广场。
图2显示,市民停留广场的时间主要在半小时至1小时,有40%的市民停留广场半小时左右,有26%的市民停留广场1小时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对于五一绿化广场的认可程度。但是停留达1小时以上的市民只占13%,还有21%的市民只停留了几分钟,这也说明广场假设还有需要完善的方面。
在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土地经济属于微观城市经济,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们在使用土地时引起的经济关系。加拿大经济学家M・歌德伯戈和P・钦洛依在《城市土地经济学》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城市不动产的三条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区位,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location,location,and location)”。城市土地的区位效益性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对于不同区位的土地有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而高投入理应得到高回报。在城市,区位对于土地效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一个中心,最高层次的土地利用(或职能)通常是源于使用的需要[4]。
五一绿化广场价值连城,在商业中心辟出4hm2地作为城市“绿肺”,且不算拆迁补偿和造价,在当时光这“黄金码头”的地价就高达4亿元人民币,那里的每片绿叶都贵比一克黄金。五一绿化广场以绿化和休闲为主要功能,虽处繁华地段,却很少体会到其该有的“人气”、“活动”,除了能定点看到喷泉,不知还为商业区的购物提供了什么样的吸引力。现代购物行为已经与社会交往、休闲和娱乐活动密不可分,而对于其所处中心商业区的位置,以“休闲”为单一功能的广场不能带给前来购物、消费的人群足够的吸引力。从商业的角度考量,没有提供一个具有商业吸引力的广场,则其商业价值没有体现,导致了土地的经济价值部分流失。
城市广场价值的真正意义则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一个即使投资巨大的城市广场如果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那么这个广场的价值就只有表面性,而没有实用性。由于广场功能的单一性,人在广场中行走仅仅是休闲而已,若是加入一些能够吸引并增加人际互动机会的商业交易,使市民的交往活动与商业交易活动形成良性互动[5]。那就是这种有商业目的的行为可以在人们之间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交往活动(是指那些与交易目的不直接相关的、自发形成的、自我强化的活动),而且交往活动的存在还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交易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高效利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又能有助于城市景观的形成。
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关系的特征。城市广场设计需结合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多元性,将带来广场的多元性。“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城市死气沉沉。即使建筑物的色彩再多,体型变化再丰富,也无济于事。”[6]这段话道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才是城市的真正魅力所在。城市中心商业区景观广场的主导功能是由城市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生活、文化和人们的行为规律,不符合公众活动需求的广场设计,将是缺乏生气和活力的。
公共活动始终只能在人和人之间发生,空间的角色被定位为公共活动的干预者,而空间的社会价值是一种从预过的公共活动的状态和过程中读取信息。某些被定义为休憩或观赏性的广场,其布点或与公园绿地相同,它们的最大作用是提高城市绿化率的数值,而不是容纳自发性的市民活动并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的公共空间。这类广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可接近性,广场不再适合人的活动,社会活动也随之萎缩,没有正确对待城市广场的社会价值。
如何吸引商业区的消费者合理使用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外部空间,并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以便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怡人的环境,充分体现出城市中心商业区景观广场应有的社会价值呢?单一活动模式的影响力和多种活动模式的相互支持是影响外部空间生气的另一重要因素。有的活动比如演出、推销、商业交易等活动,会起到带动作用,附带派生出其他活动。私密性较强或较简单的活动模式则缺乏这类影响力,如阅读、恋爱、散步和老人分散就座“看街”,就很难引发其他活动。在城市中心商业区景观广场的设计中,应该体现各种功能空间的相互交融,提供社会化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可以促进零售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对提高城市中心区的活力发挥出积极的作用[7]。
正如B. Jackson在《风景》(Landscape)一书中指出的:“城市只存在于搏动的街道、广场的生活美之中。”在城市中心商业区景观广场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景观效应,现实情况下的商业户外空间应该能够留住到访者,也就是相当于一个连接件,连接到访者与商业场所之间的一个过渡,能让到访者转换成顾客,也能让被景观广场吸引的游客变成潜在顾客。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的聚会空间,通过相互作用和交流,为周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增加活力。因此,它不仅有利于商业建筑本身,也有利于社会,这就是它的商业与社会价值的所在,也是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现代购物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公共空间的用途是多样的,只有综合利用,才能使广场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城市环境与空间资源价值,在推动城市文化与经济齐头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叶强.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长沙为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96.
他强调建筑对文脉、自然、场地、材料、使用者的反应和对建筑、室内、景观的全过程设计与控制,创作体现当代性并具有文化厚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作品。
李兴钢和他所带领的年轻建筑师团队,面对当下中国建筑与城市建设过度人工化的严酷现实,由多样地域及城市中的自然因素入手和引发,进行一系列以建筑本体建构空间诗性的实践,努力营造有品质和诗意的建筑,表述对传统的敬意、对现实的改变、对一种文化及生活理想的回归。
李兴钢,建筑师,工学博士。1969年出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设计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8年入选法国总统项目“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在法进修,2012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与设计师典型的张扬自我个性的既定印象不同,李兴钢始终带给人一种内敛、沉稳的感觉。自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方案出台后,这位“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就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难理解,当初李兴钢飞到瑞士,与瑞士建筑大师和国外同事一起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出“鸟巢”方案时,他才年仅 34岁。
而之后的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复兴路乙59-1号等建筑作品更成为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不难发现,不管是鸟巢、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还是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李兴钢的建筑设计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建筑的外部形式、结构及材料和内部空间高度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甚至三者合而为一,他将其称之为建筑的形式、结构与空间的同一性。
想象人类发明建筑之始,木屋也好,巢居、穴居也罢,是无所谓形式、结构与空间的,只是要营造一个可以遮蔽身体、简单生活的构筑物而已。在此,空间是第一需要,而空间需要结构支撑构筑出来,最后此构筑物自然产生某种形式。虽然随着人类建造能力、技术、文化的发展,建筑的结构、空间、形式越来越成为建筑学中相互联系却独立的三个要素,但三者其实是无分彼此的同一件东西。著名的老子言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讲的也是三者的关系。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正具有体现结构、形式、空间同一性的最为成熟和出色的特征,而且形成完备的语言、设计和建造体系。这一直是李兴钢心仪并希望能尝试做到的,也成为李兴钢开展工作的重要原则。
“比如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车站形式是四柱三跨框架式高架车站。根据侧式站台的特征,车站采用了双四边形组合建筑断面形式,并以PTFE膜结构作为屋面和立面维护材料和结构,实现了基本无柱的长向大空间。双四边形组合筒状空间被直接外现为建筑的造型,并采用了折纸状的结构和形式,实现了模数化、标准化、预制化的设计与建造,简捷、流畅而富于韵律感,真实而充分地体现了张拉膜材料和结构的特征,建筑形式也与结构、排水等要求相适应。地铁西二旗站与‘鸟巢’及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它的建筑姿态不动声色,但却因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而成为人们心中的‘城市地标’,”李兴钢表示。
而谈到将建筑的设计转化为商业价值,李兴钢认为,在商业项目中通过设计为业主实现商业价值理所应当。建筑价值的发现非常重要,将设计者引向正确的方向,是理想答案产生的必要前提。建筑的呈现更是如此重要,那是决定建筑命运的时刻。平庸之作还是传世精品、使人无动于衷还是心灵激荡?从发现到呈现,往往经历艰苦卓绝的研磨过程,犹如精美玉品的生成。而建筑价值的最终呈现,则不仅止于设计,还得经由艰苦漫长的建造而矗立于大地和城市、并最终为人使用和检验,方始完成。
“以我家乡唐山的一个项目——‘第三空间综合体’为例,它的商业理念来自于甲方,定位于为企业领袖度身定制的、既非住宅也非办公的‘第三空间’。我们在设计中将这一独特的商业理念转化为独特的建筑空间,带给使用者既不同于居住又不同于办公的独特体验。通过具体的建筑空间处理手法,使人虽身处城市中心,却能仿若置身山间坡地,企业领导者可以在此闹中取静、修身静心,俯仰城市和星空,为企业做战略性的思考。这就又将设计转化为更为广大的商业价值,其实一个兴奋、愉悦的空间就能够提升它的商业价值。”商业本身是有目标的,它来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能够创造一种长期持续有市场的需求,同时又提供给人非常难忘的、值得期待的场所,最终来提高效益,提升它的运营价值。只要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基于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给使用者带来方便、舒适和感动,并且这样的理念通过精确合理的建造被成功地在建筑中体现出来,并被人们长久地验证,就都可以成为值得留存下去的顶级项目,并转化出更高的商业价值。
非货币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里的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的。货币性资产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由于未来收款金额固定,也属于货币性资产;除货币性资产以外,均为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非货币性资产按照持有目的,可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待售资产是企业为出售而持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商品、短期股票投资等。非待售资产是企业持有的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手段,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出售获利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的基础上,将非货币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易。其中,待售资产与待售资产相交换、非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相交换属于同类非货币易,而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相交换则属于非同类非货币易。
非货币易会计核算之所以特殊,在于按什么标准确认交易损益,换入资产应当采用什么价格入账。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判断交易的盈利过程是否完成,即持有换入资产的目的相对于持有换出资产来说,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换入的资产,其用途不同于换出的资产,则这一交易的盈利过程已经完成,换出资产所蕴含的经济利益己经实现,并要确认交易损益,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为交易损益;如果换人资产的用途与换出资产的用途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资产的具体形态,仍然服务于原来的目的,则这一交易的盈利过程就没有完成,换出资产所蕴含的经济利益还没有实现,所以不能确认交易的损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直接就作为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
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账面价值。但是,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人资产人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减值损失作为交易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换出资产没有发生减值,而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仍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期末再按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对于同类非货币交易中产生的交易损益,企业应根据换出资产的性质来确定其归属。如果换出资产为原材料、库存商品,可计入“存货跌价损失”科目;如果换出资产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可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则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例如:甲、乙两公司均为商业企业,甲公司以其库存商品空调交换乙公司的库存商品彩电。两公司换入的商品也都是为了销售。空调的账面价值为300000元,公允价值为27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彩电的账面价值为246000元,公允价值为27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格。假设整个交易过程除增值税以外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分析:甲公司换出的空调是待售资产,换入的彩电也是待售资产,所以这笔交易对于甲公司来说属于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乙公司换出的彩电是待售资产,换人的空调也是待售资产,所以这笔交易对于乙公司来说也属于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并且,空调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表明已经发生减值,所以换入的彩电应当以换出空调的公允价值入账,空调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彩电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没有减值,所以换入的空调以换出彩电的账面价值入账。
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补价时,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支付补价的,如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不低于其账面价值,即没有发生减值,则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补价之和作为换人资产入账价值;如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减值,则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作为换人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收到补价的,通常将相当于补价的部分认定为盈利过程己经完成,相应地确认收益。
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换入换出资产属于不同类别,表明换出资产的持有目的已经实现,盈利过程已经完成,应当以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交易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不同类非货币易中产生的交易损益,企业应根据其性质确定其归属。如果交易损益与主营业务内容有直接关系,应在“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如果与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有关,应在“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核算;如果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应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
例如:a公司以其生产的账面价值170000元的一台设备换人b公司的一批钢材,钢材的账面价值为160000元。a公司换入的钢材是作为原材料,b公司换入设备是用作固定资产。设备和钢材的公允价值均为200000元,增值税税率均为17%,计税价值均等于公允价值。假设交易过程中没有发生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
分析:a公司的设备属于待售资产,换入的钢材属于非待售资产,所以对于a公司来说,这笔交易于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b公司来说,换出的钢材属于待售资产,换人的设备属于非待售资产,这笔交易属于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且,钢材和设备的公允价值都能够确定,应当分别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从国内第一个成功的购物中心广州天河城广场,到业内被大家一直看好的深圳万象城,再到由美国著名商业空间设计机构捷德事务所设计的上海正大广场。大型购物中心――MALL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就像手机,网购,微博一样,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商业空间的业态引起了作者浓厚的研究兴趣。那么决定商业空间成败的关键是什么?策略、选址、规划、营销、人流、环境等等……等等……这其中有发展商的工作,也有建筑师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作者认为是流线,人流。投资者的利润从何而来――租金;租金从何而来――商铺出租率;商铺出租率从何而来――消费者的消费量;消费量从何而来――人流。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流,是大型商业机器运作的源动力。这好比汽车中的汽油。失去了汽油,汽车便失去了运转的动力。
水,汽油,空气从某种定义来说,都是一种流体。它们的运动都可以流体力学来描述。
如果大家觉得人流的分析比较复杂,作者试着用水流的运行规律,解释人流在商业空间的流动性。
首先,人流和水流一样,自然状态下具有流动的随意性和分散性。要想水流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必须有两个条件:导向和水压。导向,即是管道,商业空间的流线。水压产生的源动力,即是水泵,压力差,压力管道,商业空间的趣味点,吸引点。人流导向的目的,是最终让人流自然,均匀地流过商业空间的每一件商铺,避免人流死角,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要完成以上的目的,笔者认为几点比较重要:
其一,管道的大小。给排水的设计师都知道,这点对水压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一般经验认为,商业空间次级街道控制在3~7米的范围内,主街道要在12米以上。
从人的心理分析,通道宽度小于3米,人在通过时会感到狭窄,有紧张和不适感,尤其是在通道距离比较长的时候。宽度3米可以被认为是舒适的底线。
因此,香港购物中心的次级街道都在3米以上,为数不少的购物中心的次级街道的宽度达到4.5米以上,甚至还有个别的宽度达到7米以上。为增加顾客心理的舒适度,多数购物中心经常用的方法是将次级街道安排在中庭的旁边。如又一城、太古广场的中庭旁过道宽度为3.9米,人走动时也可以看到镂空的中庭,视野感觉很开阔。
有很多商业空间,对人流进入商场后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水平,垂直交通枢纽点随意摆放,人流在里面无规则的流动。这必然导致一种后果――部分商铺因为人流不均而导致租金下降,甚至租不出去。常见于商业中心的负一层,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名盛广场的负一层就是其中一个案例:首层以上兴旺,负一层几乎完全租不出去,这是商业设计人流规划的败笔,同时在寸金尺土的城市中心圈中商铺出现这么大的空档,是极大的浪费。
设计复合型人流推动结构,地铁入口直接与较高楼层相连,提高各楼层租金收益水平。在国际上,很多购物中心的人流推进结构很单一,他们的人流推进结构是平面的、单调的、线性的。但香港购物中心却因地制宜根据香港购物中心的层高特征和地理、交通状况设计出复合型态的人流推进结构,促进了香港购物中心的繁荣和发展。
具有复合型人流推进结构的购物中心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是太古广场。从人流推进结构来说,太古广场拥有三个层面的人流推进系统。
先用压力管道将水流推向顶层,再让其在重力状态下自然向下均匀流过每间商铺。此法非常有效。在多层的购物中心内,设计跨多层的“通天梯”实现人流跨层传送。传统购物中心的自动扶梯多采用逐层往上推进的设计方案,这样在购物中心内部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楼层价值结构,即商业价值随着楼层的递升而递减,其中首层的商业价值无疑是最高的。
但在市区开发购物中心,垂直发展的特点明显,出现了很多的高层购物中心,最高的多达15层。这样的购物中心,如果其自动扶梯再采用逐层向上推进的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顾客到达一定楼层后也不会再愿意往上走。因此在香港出现了直达高层的自动扶梯,如时代广场从露天广场处设有三台直达10―12楼“食通天”饮食区的自动扶梯;朗豪坊的通天梯从四楼可直达12楼,其间只在8楼设有一个缓)中区。可以跨越多层的直达自动扶梯,很好地解决了人流不愿往上走的问题,在实现人流跨层传送的同时,提高了高层的商业价值。以朗豪坊为例,其一到四层商业价值无疑是最高的,按照商业价值随楼层上升递减的规律,则楼层越高商业价值越低,但设置高层直达扶梯后,由于可从4楼直达8、12楼,这样5―7楼和8―12楼就具有了几乎相同的商业价值。
其三,水压的形成。将抽水泵置于最高点,将水抽到最难到达的高点后,让其自然向下流淌。将美食广场,电影院,特价场,冒险乐园等安排在购物中心的顶楼,形成吸引人流的“抽水泵”。
美食是购物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购物中心将美食广场安排在顶楼,如广州中华广场、天河城广场,香港时代广场、旺角新世纪等,利用美食广场的人流拉动力,促使“觅食”的顾客往上走。
将美食广场安排在顶层,有购物中心独特的考虑。顾客在就餐前后,必定会在购物中心内行走,随时都有可能购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美食广场安排在购物中心的顶楼,是有必要的。
现代购物中心的数量日益俱增,竞争激烈。除了在主题和环境上吸引顾客,价格竞争也是一种手段。
购物中心就是利用消费者这样的一个心理,把特价商场设置在相对比较难出租的顶层。这样做既可以平衡租金,可以吸引顾客往上走。形成一定的人流动线。如果特价商场运营得好,顾客经常在这里得到惊喜或实惠。还可以提高整个购物中心的吸引力和人流量。广州的万国广场、香港的东汇城,常年都设有OUTLETS特价场,就是靠折扣吸引顾客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提出的是,香港购物中心在规划中为了适应较高楼层的特质,纷纷想出新奇玩意,提高顶层的楼层价值,吸引顾客往上走,达到促使较高楼层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的目的。
除开西九龙中心之外,广州及香港还有很多购物中心纷纷于顶层或高层设置休闲、娱乐项目,如玩具反斗城、溜冰场、冒险乐园、电影院、儿童乐园等,形成购物中心吸引人流的磁场效应,在提升高层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使整个购物中心商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现代购物中心非常重视电影院的建设,广州的天娱广场、天河城广场、正佳广场在顶层都设有电影院。香港海港城建有嘉禾港威电影院、太古城中心建有UA金钟影院、新城市广场建有UAl0戏院,新建的购物中心更加将电影院的档次进一步提高,如ifc mall就设有香港最豪华的电影院PALACEIFC,广州的万达广场设有3D IMAX电影院,影院内选用真皮坐椅,为顾客营造绝佳的享受环境。
购物中心设有电影院非常普遍,其成功之处在于:部分购物中心不仅把电影院作为一种娱乐投资,更利用它对人流的良好拉动作用,形成购物中心内的又一条人流动线。如又一城和太古广场的电影院,就有意将电影院的入口设置在首层,而出口却设置在较高的层次,这样,顾客的一次看电影的过程,就会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人流动线,通过增加人的流动,增加购物中心商品的消费。许多购物中心的电影院均不设在首层,但却别出心裁地在首层设有入口,引导人流往上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成功的设计。
1.1商业建筑的内部设计商业建筑内部设计应注意动线设计,动线是人、车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接起来就成为动线。动线是商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影响商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内部主动线设计要清晰,动线要回流,动线要有弧度,平面动线与垂直动线相结合。商圈的商业建筑内部分为:购物空间、餐饮娱乐空间、停车场、办公空间、公共空间和仓储设备空间。1.1.1商业建筑内部功能空间设计(1)购物空间:是商圈中人流、货流量最大,公共性最强的部分,是商业建筑空间的核心。购物空间的设计应做到:①设计要符合商业市场“双三角“的规律。即商铺面积越大,盈利能力越低;商铺面积越小,盈利能力越高。在营业面积有限的购物空间,零售店面面积不宜超过12平方米,店铺形状最好是正方形或者是沿走道方向的扁长形。②交通设计合理: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交通方向和购物目标,避免人流、货流交叉阻塞;③舒适的购物环境:既包括内部空间场所、商品陈列用具、休息设备、卫生间、电梯等,也包括为了更好的商业效果而设计的舒适、艺术、新颖的人文环境。(2)餐饮,娱乐空间餐饮,娱乐空间设计在购物空间的上部,与购物空间形成功能互补,吸引消费者。也可跟一般商铺一样,作为营业面积直接设计在购物空间中,方便消费者使用。(3)办公空间:办公空间设计要具有独立性,一般与客服中心位置相邻,设计在商业价值最低的地方。(4)仓储和设备空间根据商业性质、规模设计库房。位置一般在地下室或者商业价值最低的地方。一般的商圈不会有大量的库房设计,只是作为货物中转储存的一个地方。(5)停车场停车场一般位于商圈的地下,中小型的商圈也可以不设计地下车库。结合附近停车场配套设施或者城市停车场进行合理设计,节约空间和成本。1.1.2商业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商业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衔接,是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骨架。商业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门厅、过厅、中厅;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设计这部分时,要尽量给消费者提供方便、舒适、人文的环境,让消费者有家的感觉。1.2商业空间组合的设计商业空间的复杂性带来了其空间组合的多样化。根据商圈的商业性质和规模进行商业空间的组合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方式:(1)线性式:由一条路径将各种功能空间联系在一起,消费者路线简单,适合规模面积较小的商业建筑;(2)环绕式:消费者路线是一个圆环,圆环内部是各种功能空间;(3)聚合式:以一个功能空间为主,其他功能空间在其周围聚集;(4)辐射式:以一个功能空间为中心,其他功能空间沿其辐射性展开;(5)网络式:网络式设计在现代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中最为普遍,这是由现代商业建筑特点决定的。这种设计适合并列空间较多,规模较大的商业空间;(6)综合式:这种设计常见一些面积较大或者由特殊要求的商业建筑中,多种组合方式在一起,购物路径变化丰富,增强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在设计综合式的组合时,要注意避免购物路线商业建筑的业种设计规划在商圈开发前要明确各种业种的组合,规划每一种商业业种的分布和分配比例,如:服装、百货、数码电子等产品具体在那个楼层,哪个位子,各产品品种需要多少商铺,每个商铺需要多大面积。大型的商业建筑业种规划一般购物、餐饮、休闲的比例是52∶18∶30.商业建筑的业种规划要以各业种每平方米能产生的租金作为参考,还应该以当地的整体经济环境为基础。设计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商业业种分布,营造出商圈的人文特色,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体验,增加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商业建筑的设计要符合商圈理论。要注意外观设计及动线设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舒服、艺术、文化的购物,休闲环境。所以也可以说商业建筑的设计策略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所产生的结果。在商圈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不段探索商圈和商业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商业建筑的设计水平,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合性是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师在设计商业建筑的方式和功能都在发生着改变,不同的策划定位、商业特色和地方人文都影响着商业建筑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我们的项目产品,打造更加符合商业需求的最佳策划方案和设计作品,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让商户感受到持续经营的优越组合空间,让客户感受到购物消费的愉悦,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美丽。
商业建筑一般投资规模大,风险大,周期长,经营成功的回报也大,不同商业形态决定不同商业建筑的形式,而商业形态又取决与市场的定位,而定位的准确性,建筑师才能对商业建筑各种功能、物业、设施要求有充分了解和有效组织,而且不同的商业建筑策划思路产生不同的商业建筑设计作品,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好的建筑策划已经决定建筑设计的成功或失败。
(1)市场调查商业建筑设计必须依据市场调查得出定位结论。对外通过对消费特点和趋势,经济条件,交通状况,周边商业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发展规划,商业现状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对内通过对项目本身的业态选择、业态组合、产业链分布和面积占比例,业种选择、分布和面积占比,对商铺划分、建筑形态、区域和楼层功能、人流导向系统、项目环境及配套设施等进行预先设定。为建筑师设计提供充分的设计依据。
(2)模式需求不管商业建筑是出租、出售或租售兼营组合,最重要的是确定主力业态,对于商业建筑来说,不同业态决定模式的不同,其业态规模、功能流程、设计等都是由它自己来确定,不同业态有自己不同的功能要求,这些使用要求与设计是由商家决定而非发展商自行主张。缺乏定向设计的依据,所做设计看似通用性强,实则无的放矢。一旦功能与店家冲突,设计必然从头。言目的规划设计只能增加前期不必要成本和后期的招商难度。因此建筑师应根据不同业态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问模式来分析和建议。
(3)在进行商业建筑策划的过程中,商业地产专家与建筑师是把握全局的关键人物。商业地产策划师要具备多学科人才协同组织能力,根据项目所处区域历史文化特点,特别是根据当地消费者偏好,设计项目开发的总体理念,确定文化定位与市场定位。当前,商业地产项目一般由发展商组织总体策划,在投资立项中需要与商业经营专家、商业业态店经理人员、商铺营销策划师、建筑规划师、景观规划师、建筑师等进行沟通。在实施建筑策划时,还需城市规划师、计算机人才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完整的建筑策划方案。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包办代替,建筑设计就是包容和消化这些意见、方案和专业价值的物化劳动,才能形成完整的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
(4)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商业建筑是公共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建筑一般在5-6 年就要重新做一次装修,简洁和耐久的品质,尽可能地少需要维修与保养,而同时,根据不同的项目环境和商业内容进行了灵活的适应,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功能齐全、业态丰富、空间多姿、特色鲜明,设计必须富有时代感,同时又需超越时代趋势,在各种文化和不同年代间引起共鸣。
商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让建筑项目产生良好的、持久的经济效益,建筑师在商业建筑设计里面是要实现项目达成一套动态的投资回报模式,是完成一件被消费者最终接受和持续使用的建筑产品。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每种情况都是非常复杂,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建筑师进行商业建筑设计就是包容和消化这些意见、方案和专业价值的物化劳动,才能形成完整的建筑设计作品。
商业综合体的构成是由商业本身产业的价值链决定的,什么样的业态组合更有利于经营。首先建筑师应根据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的策划方案,从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实际应用出发,明确功能、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不仅要求符合时代新气息,还要求合理、清晰地安排整个空间功能需求,主动地引导客流、制造客流,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空间和位置,合理的分布面积,楼层的分区铺面分割及配套设施设计能避免各类商品混陈,人流混杂的情况,建筑师应创造丰富,灵活多变,符合业态组合的合适空间来包容不同层面技术的需求。要做成一个综合体,一定要做产业链,产业链出来之后,价值链就出来了,就能产生各种效益
商业建筑的策划、设计在不同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只出租不销售,重点考虑经营与商铺增值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兼营时,还要考虑商铺购买者的偏好与要求。商业建筑因招商要求不同而功能布局不同,同种业态也因品牌不同而布局不同。受此限定的商业建筑,或开发周期不同,或经营效果不同。那些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商业建筑设计,虽然空间造型丰富,却已隐含了不良经营的隐患。因此,满足商家需求,消化各种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筑师在设计中采用灵活的空间组合,提供不同的模式设计作品,要对多种业态使用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做充分的考虑。商业建筑本身的功能组合十分复杂,对于商业、居住、办公相互混合的综合体项目,处理的难度会更大。商业及公寓部分经常布置于建筑低端,办公和酒店放在高端。这种设计的好处可以便于楼体管线的布置;低端平层中让出的核心筒位置有利于卫生间的设置;高端部分的景观优势更有利于项目高价值的产品。但在具体项目中,还应充分考虑建筑本身的竖向交通效率对商业产生的影响。在建筑平面布局的设计中,空间的使用效率也要同建筑形式、结构做法相结合。例如很多高层项目在设计时采用了转角的做法,按照经济性的测算,这种做法可以增加大约 30% 的经济回报,但在具体的项目中要注意不要对街角形成破坏。
人流、物流决定功能布局合理的引导系统是商业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先确定人线,物流,出入口,通道形式,再作商业功能的布局,今天消费群体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提供丰富多姿的建筑空间,集购物、娱乐、休闲等需要为一体的综合商场是他们的需求。尽可能丰富功能来满足这类顾客的要求时,同时还要满足购房者(铺面投资者、商业投资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并在建筑细节上表达更多趣味。进而创造新的商业环境。让消费群体感受到购物消费的愉悦,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美丽同时,为商场经营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绿色建筑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其带来的的可持续收益将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从而达到整体的价值实现,绿色建筑赋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更换改造的可能性,所以建筑师在设计商业建筑时没有必要做得最好,要做得合适,并不是要做的多豪华多气派才能体现是商业建筑,要强在恰到好处。商业建筑往往是城市商业文化的中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风格,因此,建筑师在使用自己建筑风格和手法的时候,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商业文化特征,提炼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设计使商业建筑要有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更要突出业态特色,空间特色,人文特色在商业建筑中使用,不仅有着可以感知的物质外壳,也表现出强烈商业建筑风采。
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的经济元素,亦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商业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现在的商业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与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与之相适应,商业建筑也表现出专门化、多样性、高效便捷、综合集聚的特点,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消费成为一种文化,商业建筑变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它是人们认知、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该项目是对旧城的改造以及小范围的重新规划。地块位于阜新市火车站北侧,西南与东南为阜新火车站
前两条宽阔的主干道以及站前广场,西北、东北两侧为住宅小区,地块内西南侧为两座宾馆建筑。本项目用地近似为一长150m,宽105m的矩形,参与平衡用地面积为18171m2,可建筑用地面积为12531m2。商场、餐饮及休闲娱乐会所布置在群房部分,办公商务布置在高层塔楼部分(图1)。
在设计中把与商业相关的各种功能,集中于群房的大空间中,包括综合性商业、餐饮类、文化娱乐类,
使该商业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均能保持较高的使用效率,形成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的人性化商业建筑空间(图2)。
目前的商业开发模式很少做到人性化,很多商业中心虽然面积大、业态种类丰富,但是让人逛着觉得很累。在本方案中,初步探索了如何在一个商业建筑设计中寻找它的创新点,寻找商业建筑空间与人的体验最切合的方式,使建筑对人呈现出关怀的姿态。
要设计出人性化的商业建筑,首先要根据使用者的心理和使用习惯,进行合理的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适应不断更新的使用要求。
现今商业营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销售、仓储及管理功能,餐饮、娱乐乃至展示、表演等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本方案中更多地考虑了室内外空间的构建,以及商业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整合,在空间结合以及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结合等方面达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综合协调,促进人与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互动。
对于使用功能的整合没有采用同一平面内机械的拼接,而是在立体空间中使其互动融合,营造具有包容性与流动性的空间氛围。此外,项目中体验性及休闲性空间的设计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了一些艺术及技术手段,营造空间效果,烘托商业气氛。
本设计中考虑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达到建筑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城市价值及环境价值的多方共赢。设计中使用玻璃天顶,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节能和生态的元素。
由于基地的面积限制,不能形成有规模的商业街,于是本方案选择了较完整的体量,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产生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体量设计时,考虑到火车站的位置对各个使用功能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对建筑各功能部分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商场部分,火车站是人流量最大的部分,于是主入口设置在正对火车站的南面,这个方向通过体量切割,形成了入口处巨大的尖角空间,这种视觉冲击使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将建筑体量朝向西南面和东面以减弱火车站的嘈杂喧闹对于高层办公部分的不利影响,这样产生的三角形高层体量,使建筑显得更加挺拔,并且与商场部分的体量也有了一定的呼应。在处理高层体量时使其与群房交界处进行小体块的切割、穿插,产生一种玻璃与实体互相咬合的嵌入感,避免了完整建筑体量的呆板,并且使建筑沿街面产生一系列有韵律的凹凸与虚实变化,以打破平整立面的沉闷感。
立面设计上采用简洁、完整的立面效果,预留了大量的广告位置。广告、灯光、环境装饰的综合作用以营造更浓郁的商业气氛(图3)。
为保证商业空间使用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商业中心采用8.1m×8.1m的柱网,并把垂直交通放置于公共开放空间内,将商业人流高效地组织到交通中。商场中贯通四层的室内中庭不仅成为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也是创造别致商业气氛的重要场所。其中结合了游乐活动、文娱设施、文化展示、休息交流等多种功能。在中庭四周布置了开放的购物空间、形形的精品商铺、开敞的餐饮空间以及娱乐休闲中心,并对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在中庭上空设置了几条空中连廊,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增添了中庭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由于基地周边建筑底层大多为商铺,所以本方案中的一层也布置沿街店铺,既保持了原有商业立面的连续性,又能更好地吸引顾客(图4~图6)。
高层办公部分采用尺度稍小的7.2m×7.2m的柱网。办公空间利用了建筑形体的变化设置了较私密的空间和自由灵活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办公性质的需求(图7)。
城市道路交通是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媒介。现代商业要求方便的交通和大量的停车位,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在商业中心的四周均设计了机动车交通的环路和停车位,并在地下一层设置了大型停车场(图8)。
方案中各个沿街面均设置出入口,并在每个入口前都采用了环境设计元素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商业建筑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参与直接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对吸引人流与聚集人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商场主入口处的广场上设置小型喷泉,让人和水可以亲近,并形成中心广场主景。对商业建筑环境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广告系统,所以在方案中设计了醒目与适宜的广告位置,并装饰了与其相辅相成的灯光系统。此外,室外的休息空间、绿化景观及铺地系统,更加完善了商业空间的氛围和整体性(图9)。
在商业建筑设计中,交通流线的组织无疑是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大型商业综合建筑中,交通流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为先”以完善商业运营需求为首要任务。
购物动线分为水平动线.水平动线又可以分为主要水平动线和次要水平动线。主要水平动线通常与出人口、楼梯、电梯或扶梯等垂直交通工具相联系,次要动线则用来联系主要动线与各售货单元。基本的几种流线形式有线性式、辐射式、螺旋式、方格纸式、网格式。
2.垂直动线,主要是指不同层之间的垂直方向联系的通路,即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垂直动线不但在在交通上连接各楼层,同时也为上下空间提供了视觉上的联系,达成竖向的沟通和连续。垂直交通动线的设计原则是要能够快速、安全地将顾客输送到各个楼层。
综合以上总结商业建筑的购物动线) 实现购物人流的均衡分配减少拥堵现象的发生。
但是以往的交通流线很难满足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运营要求。现代商业综合体中的商业部分往往是多层建筑,其中业态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别:精品百货、超市、建材家居、数码广场、美食广场、餐饮酒楼、影城、书城、娱乐广场、电子游艺广场、运动精品、健身及精品商业步行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消费市场情况不同对上述商业业态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现代这种大型商业综合体,常常是将各种功能在垂直方向上重叠布置,主张符合交通空间的功能,丰富空间的层次,以交通空间的趣味化、个性化、艺术化来为商业建筑注入积极的活力元素,创造现代人性化的商业环境,形成城市商业的吸引力。为了满足商业综合体新型的业态要求,发展出多种新型的动线模式,以下举例说明:
1.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常常设有中庭主要水平交通动线一般围绕中庭形成环行交通动线,中庭一方面吸引聚集人流集中活动、停留,另一方面通过通透、宽敞及标志的视觉可见性,引导顾客非常容易寻觅到自己消费的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引导人流。
2.对于商业而言,越是靠近地面的楼层越是商业经营的黄金铺位,而现代大中型商业综合体层数越来越多,距地面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垂直动线的便捷与否成为大中型商业建筑中决定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对于5-10万的人流,应设置18-2-30部扶梯,4-10部垂直电梯来满足人流运输的要求。
3. 大型商业综合体内部采用 多角度交错的扶梯设计上下部分分开设计或设计成剪刀式,增加人流上下楼时光顾店铺的数量。充分发挥“滚梯效应”,激活上部业态。
4.目前有一种“飞天梯”概念的引入,大型商业综合体纷纷设置天梯来吸引顾客。有一种专业的说法叫:天女散花。它所指的商家在最高层想尽办法,或以物美价廉的商品、或以娱乐、或以美食、或以影线等作为“诱饵”,来吸引顾客直奔最高层选购及消费。随后,顾客们在享受这些服务的同时,意犹未尽地向下逛其他楼层卖场。“飞天梯”就是将顾客直接引导至顶层后使其逐层向下像花洒浇水一样将客流灌溉到每一个店铺。“飞天梯”的目的是创造高层的商业价值。
案例1:西单大悦城―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文化、办公、旅游、会展等多种功能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西单大悦城各楼层经营内容:B3/B4停车场、B2精品超市、B1家居、1F-5F零售百货、6F-9F餐饮娱乐、10/11F影院。
内部动线. 内部水平动线:多中庭。动线清晰,双首层。整体动线设计十分清晰,形成循环动线,多处回流;死角处设置主力店或者电梯。
2. 内部垂直动线:电梯和扶梯最多的购物中心,引导人流穿梭各区。自动扶梯63个,垂直电梯20部,建有亚洲最长飞梯,利用1层直达6层的飞天梯,对人流进行有效疏导,将一部分1层的客流先引导入6~8层的餐饮区,再由高层向下逛。在整体格局上,通过飞天梯对人流的疏导,以6层为界,将整个建筑物分为了两大区域,以减少楼层过高带来的疲惫感。
案例2:上海大悦城―一站式服务的综合SHOPPING MALL。业态分布:BI―5F为餐饮零售、F6休闲娱乐、7F―9F餐饮娱乐、10F/11F影院。
内部动线.圆形循环动线,中间中庭设置扶梯,是内部动线部,多部跨层天梯,将人流直接引向高层,强大的垂直交通系统,商户展示性和可视性都达到最优化,使整个项目交通体系设计科学合理。
案例3:福州五四北泰和城市广场―以主题购物消费、高端生活服综合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多元化区域型商业中心。业态分布:B1为超市、1F―3F为百货零售、4F儿童综合活动、5F/6F餐饮娱乐、7F/8F餐饮影城。
内部流线. 设计两个互补的商业流线小时流线. 扶梯和飞天梯组成垂直动线,设置扶梯直接到达步行街,实现了商业的功能互补。飞天梯从1层直达4层,极大提高了商业形象,突出可视性和可达性,增加了高楼层的商业价值。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内部流线设计是商业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首先需要结合业态分析,通过合理的流线设计将客流引导至不同位置,使得消费者在建筑内部快捷的舒适的进行购物活动,而且要有效提升各楼层的不同业态的商业价值。丰富的业态是消费人流聚集到商业内部的原动力,进入建筑内部,内部动线组织的越好,商业成功的可能性越高。而多样的垂直流线的发展,更打破了传统商业高层部分商业价值低的局限,是人流可以由高向低流动,均衡人流在不同楼层间的分布,减少楼层之间商业价值的差距。
以上的内容是作者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参与相关的建筑,所得出的一些较浅显的结论。在实际项目中,一定有更多的设计因素需要考虑。现代大型商业建筑的设计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师的设计要具有整体性,多方位研究,大胆创新,推进大型商业建筑的设计和发展。
[1] 侯青.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交通组织――以杭州“庆春广场”方案设计为例[J]. 浙江建筑, 2008,(11) .
[2] 王林峰.大型购物中心内部空间向导性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5 .
[3] 陈璐.城市高层综合体建筑交通流线组织及其空间模式研究初探[D].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