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十篇

  新闻资讯     |      2024-02-11 23:08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人性化维度已成为新的城市规划尺度。著名建筑师杨·盖尔提出城市规划的优先次序应该是“生活、空间、建筑”。如何在建筑中延续人性化设计,与人性化城市规划接轨?建筑入口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过渡,其人性化设计对建筑空间的人性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下商业建筑入口作为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连结点,其人性化设计不仅能为顾客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还关系到地下商业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人性化思考,阐述如何创造更加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过渡空间,以满足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根据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关于入口的理论,将地下商业建筑人口分为:过渡空间和入口空间两部分进行分析其人性化设计策略及意义。

  从标识着地下商业建筑的指示物开始,到进入地下商业建筑之前的空间均属于过渡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地下空间有着天然的消极感受。在进入地下空间之前,通过人性化的空间过渡来减轻身处地下空间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地下商业建筑来说过渡空间是人性化设计的开始。过渡空间组织不当或者预留不足(图1),导致人流像“喷泉”涌向城市交通系统造成局部膨胀,给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压力。设计合理的过渡空间能缓冲城市交通的拥挤(图2),同时缓解人们从地上到地下时对光线感知、视觉冲击的不良感受。人性化设计就是在设计中充分满足人的心理、生理及情感需求,是对人性的尊重。在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中进行人性化设计,旨在为人们创造更加符合行为规律的环境空间,缓解人们在地下空间内的恐慌。

  空间环境能够诱发人们潜在的欲望,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有时也能阻碍行为的发生。人的行为按照必要程度分为必要性活动和选择性活动。前者是有目的的必要的活动,如工作、学习等人们普遍从事的活动。后者是人们可能喜欢的,可以选择的娱乐活动,如坐下来欣赏风景、沿着优美的林荫小道散步等。如果环境条件良好,人们就会在从事必要性活动的同时增加选择性活动的数量。地下商业建筑入口外部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能塑造良好的商业形象,营造宜人的环境氛围,在人们进行必要性活动的同时,诱发人们的购物欲望。从外部环境进入地下商业入口空间的处理方式有:

  人们从地上空间水平进入地下商业入口空间,再通过垂直交通到达商业空间称为水平式(图3)。这种空间组织形式空间不够宽敞,弱化了过渡空间的领域性,使人们还停留在拥挤、浮躁的“街道行为”。实际上在人们通过过渡空间后,应该能够完全放松的在商业空间内漫步。对于拥挤的城市这是最经济的也是最为普遍的处理方式。在水平式过渡空间中适当的加入人性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乏领域性的空间环境,使人们在感官上有更加舒适的体验。首先,对入口处顶部覆盖物的人性化处理。通过采用玻璃或网架等通透的处理方式来削弱人们对局促空间的不良感受(图4)。其次,空间中延续人们熟悉的街边景观环境。将人们习惯的绿化景观延续到过渡空间中,使人们在视觉感受上像进入熟悉的街边环境,从而减弱地下空间对人们心理上的不良影响。第三,商业建筑必不可少的商业氛围。在视平层面上能够看到具有视觉;中击力的广告牌、灯火辉煌的橱窗等,对人们的心理起到暗示和诱导作用。良好的空间环境加上热闹的商业氛围,引领着人们进入人性化的地下商业空间。

  下沉式入口是先通过垂直交通进入地下商业入口空间,再水平进入地下商业空间。下沉广场作为其中一种处理方式,是最为人性化的过渡空间设计(图5)。垂直交通外接露天的下沉广场,人们通过环境优美的广场空间水平进入地下商业入口。然而,大多数地下商业建筑所处的地段没有合适的场地做下沉广场式的过渡空间,更多的采用商业空间利用率较高的下沉式过渡空间设计。从过渡空间通过垂直交通进入地下商业入口空间,此时外部过渡空间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利用铺地、地面高差、绿化等作为边界未划分入口外部空间与城市交通,形成具有场所感的过渡空间。不同颜色、图案的铺装组合成为具有导向性的过渡空间,暗示、诱导人们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地面高差、绿化景观这类模糊的边界同样可以形成领域性较强的过渡空间。

  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是组织人流的节点,通过垂直交通输送的人流在这里集结。此处的空间起着过渡、引导、疏散、诱导等作用。入口空间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设计,能够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提升空间自身价值。地下商业入口处的空间尺度、无障碍设计及标识系统是进行人性化设计的重点。

  尺度即建筑空间的大小与人体大小的相对关系。空间尺度不同,给人的空间感受也不尽相同,或高大或精巧或亲切。能带给人舒适体验的空间尺度至少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这也是对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基础。地下商业建筑入口作为内外空间的连接点,融汇了外部空间尺度和内部空间尺度,设计上要考虑在满足基本功能(人流集散、引导、疏散等)的同时,如何削弱人们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形成的生理、心理上的不适。

  1)在入口空间处尽可能做到天然采光。首先,通过入口空间上方开天窗的方式,并通过延续外部环境因素来减弱地下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差别,形成更加明亮的入口空间环境,创造更加宜人的空间尺度感。另外,还可以采用反光式采光窗井增加地下入口空间的自然光线的引入。在采光窗井上面设置玻璃、塑料的雨棚,以防止雨水落入而溅湿采光窗。

  2)入口空间与参照物形成尺度对比,从而形成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关系。尺度并不是空间的真实尺寸,而是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形成的对比关系,给人的空间感受。在入口空间中,通常将小品、植物作为参照对象与空间形成对比,从而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关系。人作为建筑空间内最基本的尺度参照,是衡量空间尺度最直接的标尺。整体空间与参照物之间和谐的比例关系,是空间尺度的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

  地下商业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除了考虑空间尺度,还需要配合色彩、照明、景观、家具等进行优化(图6)。室内景观延续外部空间环境,创造类似于地面人们所熟悉的空间。设计使空间更有生气的绿化、水池等,减弱人们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的心理落差。提供适合的等候休息设施,如长凳、台阶花池等。人性化设计从细部开始,由建筑空间延伸到城市环境,与人性化维度的城市规划相协调。

  入口空间是人们在地下空间的第一驻足处,是地下商业空间给人们留下第一印象的场所,是地上过渡空间的延续,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垂直交通部分,多为自动扶梯,对老年人、儿童等行动不便的人群考虑不够全面。商业空间环境正在融入人们除购物之外的其他行为活动,如交往会面、休闲散步等。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商业空间的意义也不同。地下商业建筑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将会备受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于已经存在的地下商业空间可以适当的增建升降梯作为通往地下空间的无障碍设施。有些地下商业空间位于城市道路下面,这类地下商业空间担负的另一主要作用即作为人行通道,此时,无障碍设计就更显必要了。

  生活中人们以自己熟悉的地方为基准建立导向系统,通常是将各个地点通过道路与家或者其他熟悉的店面、标志物等联系起来构成交通网。在地下商业空间内人们缺少基准点所以很难辨认方位。地下商业空间内的标识系统应该遵循位置适当、连续统一的原则,为人们指明方向。入口空间内的标示系统是指引人们在地下商业空间内辨认方向的主要依据(图7),更是人们逆向走出地下空间到达地上目的地的导向系统。清楚的标识系统方便人们识别和寻找目标,从而快速分散人流,减少入口空间的拥挤。指引正向由外部空间进入地下商业空间的人们能快速到达目的地,标明逆向到达地上的位置(路名、标志性的店面或建筑物等)为从地下空间进入外部空间的人们指明方向。

  改善地下商业建筑人口的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强其人性化设计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需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本文从空间环境、空间尺度、无障碍设计等方面进行思考,并以明晰的标识系统作为补充,从而创造出尊重人的生理、心理、情感需求的人性化入口空间环境。

  [1]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周序鸿,王听度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师晓静,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目前,在国内外,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是集中了商务写字楼、时尚休闲购物、城市花园、高尚住宅、主题酒店、娱乐会所等形成的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建筑群体。建筑群体之间是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建筑群体的街区作用,交通系统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城市外部空间得到了有机结合和利用,扩大了城市空间的利用价值。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以及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是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日益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商业综合体具有特殊的区位价值和高度整合的功能,对城市空间造成很大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城市中充满人气与活力的公共空间。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其它类型的建筑外部空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具有深刻的城市内涵,所以,在发展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强调和关注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有利于提高城市品质,也是实现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商业综合体外部景观空间既作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的一部分,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具有混合空间的双重身份。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环境设计融合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优势,强化了参与者的空间感受。现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商业设施逐步完善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交通、城市形象以及空间布局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不但是商业空,还是人们生活中沟通、交流的活动场所,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环境设计在延续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景观地标性。因此,在这么功能复杂、多元的人类活动空间中,如何在紧张的用地上满足各功能业态的需要,如何更美化城市空间,这就需要对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的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规划师、建筑师共同合作,努力创建出优秀的特色的混合型城市空间。商业综合体外部景观空间作为密集人流的活动场地,其与人的关系更亲密,人们对此空间的感受也就更清晰。在商业综合体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满足各功能的同时,又要发挥出“大而专”的地标性、艺术性的特色,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应以积极的心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并将其加以提炼整理以一个鲜明的主题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体验式的商业综合体外部景观空间。

  现代建筑对商业综合经济体的外部空间进行了整合的设计,建筑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的商业空间都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商业综合体不但是一个商业活动场所还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复合型综合体系。然而,现阶段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商业设施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没有很好的呼应,给人带来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下面就现阶段我国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不足作简要分析。

  一方面,一些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仅仅重视建筑单体本身,尤其是立面,要么讲究豪华气派,要么讲究新颖奇特,而外部景观空间作为建筑坐落在地面上的载体,反而被忽略了,仅仅以广场砖简单覆之。另一方面,很多的商业建筑为了提升商场的档次,投入大量的资金将室内进行豪华的装修,但是对于室外的公共环境的装修和设计却没有投入多少心思,以致于建筑空间室内外环境品质差异化增大,而且过于明显,这种室内外环境品质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利于商业活动的繁荣发展。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只重视构成景观以及硬件景观环境设计,对于绿地等软质景观设计则缺乏必要的重视,绿色在景观环境中设计的很少,而花岗岩、不锈钢等材料应用的越来越多。

  设计师们在对商业综合经济体进行设计之前必须要先考虑到其规模的大小,然后再考虑设计成公众性或群体性。社交活动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最核心的部分,商业综合体的外部空间在满足人们通行的基础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休息和停留的空间场所。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既要考虑商品本身以及商品的营销,还要顾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休憩空间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使用率是最高的,但是在实际的环境设计中,由于一部分设计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淡薄,缺乏对其的重视,如在休闲座椅的设置方面非常的不合理,把休闲座椅设置在一些商场的死角位置,还有的商场里面只有大量的商品,外面直接是拥挤的城市道路,没有供人停留休息的地方更没有让小孩游戏的场所,人性化环境设计的理念淡薄。

  为了过于追求现代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慢慢的失去了其最本质的特色,对于地域文化性特征等因素在城市建筑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很多的外部建筑的设计都趋于类似,往往是通过简单的材质拼贴和变化来充成,又没有进行空间的划分;到处可见的垃圾桶、街示牌等设施使得商业空间的特色更加难以展现。

  为了能够让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体现得更加明显,一定要让人们有强烈的欲望参与进来,这就需要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向性的需要。在对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进行环境设计时,应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空间条件,以激发和组织更多的城市公共活动。

  重视城市建筑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缩小室内外景观质量之间的差异,增加城市建筑由内到外的吸引力,提高环境设计中绿色的介入,使室内外景观遥相呼应,相互协调。另外,设计者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一切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商业综合体的外部环境设计上,一定要能够让消费者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服务和便利的场所,具有一定的场所精神,而这些恰恰可以使消费者可以较为清晰的认识到活动空间的地域差异,形成对该活动空间特别的印象和记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行为需求,也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诸多活动。在商业空间中形成场所精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之前就要对周围空间形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分析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该地区的人文习俗以及环境等要素。在对商业综合经济体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其所在的地域性因素,和地域的人文景观相结合,并充分挖掘城市地域文化,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体现出该空间的独特性和文化特征,形成并提高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对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进行改善来影响消费者在参与和使用过程中的积极性,如果其外部空间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环境质量,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只能是人们必要活动的场所。而外部空间进行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质量提高,例如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有很多供人们停留和休息以及娱乐的空间和设施,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会形成自发性的活动,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氛围的社会活动场所,更有利于商场的长期稳定、和谐发展。所以,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是要充分考虑环境质量,把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方面,为人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景观条件,让人们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人们在商业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的一些活动,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人们的一些需求,如人们在马路边的栏杆上休息,实际上是人们的休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反应,所以,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环境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各种行为。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设施中对于动态、灵活多变与一成不变的景观元素,人们更趋向于喜爱前者,例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中可移动的而且比较灵活的座椅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对那些比较大的混泥土雕塑则相对反感。人们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中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尊重人们的使用习惯和使用要求,尽可能的通过运用多种景观元素来实现和促进交往活动的发生,在满足人们行为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外部空间的环境设计,进一步促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和谐发展。

  城市商业综合体,这种源自“城市综合体”的新概念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了解,并引导了现代商业地产的升级与变革,形成了以业态多样化、消费享受化为特征的休闲商业聚集。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时,其营造的外部空间也为城市大众活动拓展了新的场所。所以,当代影响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的因素以及它未来发展的方向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2]徐岩.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及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开放空间是商业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者行为的主导空间,因此开放空间设计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联系起来,使商业设计更具合理性。本文将立足于商业开放空间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开放空间设计。

  私有性质,是商业开放空间区别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一点,是属于所有者管辖的建设用地,因此商业开放空间属于城市半开放空间,拥有一定的私有性,并受法律保护,因此在进行设计时,也需要注意到这一点。该空间没有办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管理权属于商业所有者,因此政府也应该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激励商业所有者开放空间,减少公众在使用中的限制。

  商业开放空间是面向全体市民的,因此拥有强烈的城市性,为消费者提供活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因此也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作为缓冲调控空间,它扩展了商业区与城市公共区域的接触面,从而增大了消31费者的客流量,无形之中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自然直接的接触机会。此外,商业开放空间还承担着各种城市职能,包括交通职能、绿化职能,使它带有明显的开放性质,成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同于城市开放空间,商业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功能复杂性与形式的复杂性。所谓功能的复杂性,是指它承载着许多职能,这些职能又分为商业职能与非商业职能,非商业职能不能创造出直接的利益,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交通、休憩地区,能够有效的提高商业的社会效益。而商业职能,则为商业的商业活动提供舞台的地区,例如临时表演、商业活动等。在商业开放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到商业职能与非商业职能的比例,从而实现商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序列性原则,要求进行商业开放空间设计时,把握好空间的收放、空间的衔接以及空间的韵律与节奏。将商业内的所有要素,按照一定的韵律与节奏结合起来,这既要考虑到人们的视线要求,还要符合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在安排要素时,需要保证开放性空间内的要素形成有起有伏、有主有次的效果。这不仅能够加强商业的节奏感,还能起到沟通商业区的作用,使消费者体验到豁达、舒畅的感觉。

  统一性也是商业开放空间的重要设计原则。首先,可以通过赋予某个主题的方式,使空间形成统一风格,这主要依靠细部处理与专题设计来实现。其次,可以使用主从法,次要空间衬托主体空间,使主体空间的设计效果独特吸引人。还可通过统一色调的方式,暗示空间的统一关系。一般用调和色来表现空间的主从关系,使消费者感到商业空间的整体感。如果色彩太过单调,也会使空间设计略显呆板,如何平衡好色彩的使用,是商业开放空间设计能否体现出整体性的关键。

  商业开放空间设计的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出最大作用。因此设计中需要挖掘使用功能,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常见的手法,是通过空间的多功能化使用,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此外,还可以改变原有空间的层次感,使用飘台、夹层等常规设计要素,增加空间的韵律感,使之互相交叉、交错,从而满足空间有效利用的设计原则。

  交通空间设计是商业开放空间设计的重点,分为步行交通空间设计、机动车道交通设计、非机动车道交通空间设计三种。步行交通空间设计也可以分为水平步行交通空间设计与竖向交通步行设计,商业空间内的消费者步行可以分为有目的与无目的的,有目的消费者通常选择最短的路线步行,而无目的的消费者通常没有刻意的选择路线,因此步行交通空间设计系统,既要满足有目的步行消费者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路线,也要创造具有观赏价值的空间坏境,为无目的的消费者创造舒适、流畅的空间。此外,为了区分行车道与人行道,应该采用铺装暗示法等设计,使人车自然的分区,提高机动车道交通设计的安全性。也可使用隔离法,增加隔离要素的多样性,例如栏杆、绿化带,从而使步行交通空间与行车道自然的分开,不仅符合商业空间的使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休憩也是商业开放空间的主要功能,按照休憩活动的属性,可以分为必要性休憩与选择性休憩。必要性休憩主要作用是环节消费者的疲劳,因此设计上通常对环境要求不高,空间设计也主要考虑便利性,满足消费者暂时休憩的需要,可在消费者的行走路线上均匀的布设,也可布设在贩卖食品的场所。而选择性休憩,则要考虑到消费者审美上的需要,在保证消费者得到休息的同时,给予消费者以视觉上的享受,因此选择性休憩空间,需要保证空间的视野,并且设置沙发,饮料服务,从而提升休憩空间的环境质量。

  在公众活动空间设计当中,应该适当的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提升公共空间的商业功能,主动迎合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使用景观界面与商业展示界面的设计方法,将商品自然的展览给消费者,以激发消费群体的购买欲望。促进公众活动空间与商业活动的统一,提升公众活动的城市参与感。此外,公众开放空间设计还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在开放空间周围进行服务设施的配置,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活动需求。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商业开放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应当遵守商业空间设计原则,并根据开放空间的设计特点,进行专项的空间设计,如休憩空间设计、交通空间设计以及公众活动空间设计,促使商业建筑与城市有机结合。

  [1]严雯琪.基于老年人与儿童心理需求分析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13):14-16.

  [2]张小玢.城市设计视野下的泰安天庭园地段商业建筑方案设计[J].城市建筑,2009(05):17-20.

  [3]陶然.深圳前海三、四单元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14(13):14-16.

  [4]尹楠.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商业典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4.

  近年来,民族商业空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全方位营销逐渐成为民族商业空间的营销理念,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也逐渐成为营销规划的基本内容。根据民族商业空间的商业特性和民族定位,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审美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促成民族审美、坚持自然审美、倡导生态审美等内容。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产品链的整个生产销售推广等环节都需要基于统一的营销理念,才能使品牌营销效果最大化。商业空间是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商业空间的设计也要为营销服务,在设计中贯穿营销理念,可以使商业空间设计成为营销的重要节点,推进品牌营销,因此对商业空间的设计必须通过商业空间自身的功能发挥而成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商业空间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具有审美意味的商业建筑空间是商业空间设计的目标。审美是商业空间除却使用功能外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商业空间设计可以通过审美创造促进商业空间营销目标达成。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街、餐饮空间、民族风情园等民族商业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商业空间的营销压力越来越大,基于空间审美的营销逐渐成为商业空间营销关注的内容。商业空间审美源于设计,进行审美营销渗透是商业空间设计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虽然商业空间设计对审美和营销一直有所兼顾,但是直接以营销为目的的审美设计在现有研究中少有关注,本文对此方面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不仅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营销的全面实施,同时也可为商业空间设计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商业空间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商业是商业空间的基本属性,也是商业空间设计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满足消费者多元知觉需求,吸引消费者兴趣,促进消费者消费是商业空间设计规划的基本原则,另外,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活动,必然不能避开商业竞争。商业空间的审美功能需求主要源于以上两个方面,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需求也不例外。[1]首先,从消费者多元知觉需求来说,虽然民族商业空间定位于民族风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空间的消费者仅仅限定于民族民众,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外部民众进入到民族地区,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商业空间的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群体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商业空间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审美特征。作为消费者群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是需求、动机和经济基础、消费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提供消费场所的民族商业空间必然要结合促成消费的各种因素来构建审美,从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消费动机和消费心理等主观意识需求出发,通过空间的色彩、空间布局、氛围、声音等情境要素的设计,形成满足消费者视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审美,最终达成和消费者一致的审美效果。其次,从商业竞争来说,市场经济下,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差异化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眼球是商业空间的共同追求。随着民族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各种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民族商业空间遍地开花,民族度假旅游村、民族餐饮、民俗村及内部的各种营业空间越来越多,这些基于不同民族文化打造的商业空间一方面需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差异区别开来,另一方面还要在特色化的民族市场竞争中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各种各样的民族商业空间必须通过审美建构来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审美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功能,但是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要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渗透,就需要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必须找准立足点,才能使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以实现。民族商业空间是指以民族文化积淀为资源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格的商业空间,包括民族特征的卖场空间、娱乐空间、服务空间、旅游区商业等。结合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界定,在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进行审美营销渗透需要基于民族和市场两个支点来着手。

  (一)民族属性民族特色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风格,民族商业空间和其他商业空间的区别主要是通过民族风格区别开来,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必须体现出民族审美意味来,才能使商业空间的民族定位和空间的最终效果实至名归。虽然在本文中提出了要基于审美促成营销,但这只是对商业空间审美的功能进行定向,并不影响民族商业空间的民族基本属性。民族性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属性,也是民族商业空间市场竞争的差异化策略实施的关键支撑点,因此对于民族商业空间审美营销的实施仍然需要基于民族性来阐发,这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实施的前提。

  (二)市场心理营销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链中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刺激、吸引消费者,并促成消费者的消费忠诚,市场心理是营销策略的轴心,也是营销策略展开的逻辑起点,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审美营销策略同样也是如此。[2]虽然民族商业空间定位为民族风格,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促成商业交易是民族商业空间不变的主题。市场经济下,众多商业空间共同在市场中竞争,民族商业空间不仅要和类似民族风格定位的商业空间竞争,同样,也要和普通商业空间竞争,激烈竞争下,民族商业空间必须紧紧把握市场心理,引导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民族商业空间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在设计中的渗透必须以市场心理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心理进行空间的审美设计,才能促成空间的审美营销策略。

  简单而言,审美营销策略是以审美为基础、以营销为目标的策略活动,结合以上分析,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审美营销策略需要一方面来保持民族定位,另一方面要贴合市场心理,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促成空间设计基于审美的营销目标达成。

  (一)促成民族审美民族商业空间一般分布于民族地区,在审美上和当地市场环境融为一体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民族市场的审美在根本上就是民族审美,因此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设计必须和民族审美达成一致。另外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空间竞争激烈,商业空间设计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形成与其他商业空间的审美风格相区别。[3]而对于拥有少数民族文化或习俗资源的民族商业空间来说,民族审美在天然上与其他审美有区别,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是其独有的优势,因此民族商业空间设计需要依托民族文化审美的渗透而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风格和其他商业空间进行区别。对于这一点,当前大部分民族商业空间都做到了这一点,如新疆的二道桥市场和云南、贵州等地的民俗村都富有当地民族的审美特征。[4]对于在商业空间中的民族审美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引用民族文化元素,少数民族大多有民族特色的事物,这些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哈达、鄂伦春人的鱼皮衣服,这些民族文化符号一方面表征了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审美的产物,在民族商业空间中的引用不仅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形成民族风格,也有助于商业空间特有的民族审美形成。其次,按照民族色彩喜好装饰商业空间,色彩喜好是民族审美最突出的表现形式,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蒙古族人喜好蓝色、白色,拉祜人崇尚黑色,而苗族人靛蓝的服饰也说明了当地民族对蜡染蓝色的喜爱,依据不同民族色彩喜好在民族商业空间中对色彩的应用,也是民族商业空间体现民族审美的重要方式。最后是民族审美文化的外延设计,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于民族审美在商业空间的渗透不仅是对现有民族审美特色事物或色彩的应用,同时也表现在依据民族审美习俗在民族空间设计上对相关审美特征进行外展延伸,从而使商业空间在整体上的审美设计和民族审美一致,又有所创新。少数民族丰富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审美,而这种审美不仅使得民族商业空间和普通商业空间区别开来,同时也满足了当前消费者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在对消费者审美满足的基础上,自然也有助民众进入商业空间进行消费,这是民族商业空间审美营销策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坚持自然审美相较于人为加工的审美,自然审美由于自身的独特性、生动性和原始性更容易引发民众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在当前各种装饰美、加工美等人工美包围下,自然美的自然原始对民众有独特的吸引力。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便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实施的基础。消费者对自然审美的追求,自然要求民族商业空间设计时必然要把空间的自然审美效果作为审美设计的一个标准。另外从民族商业空间的民族定位来说,自然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相较于当前大众文化的一个优势特征。自然性是大众对民族事物的共性认知,其对于民族商业空间的青睐自然也包含着自然审美的推崇。消费者对于民族风格的自然内涵认定,以及其对于商品消费的自然审美推动,意味着民族商业空间设计要基于审美营销,就必然要把自然审美纳入设计的标准中。对于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自然审美实施,一方面在于空间构造的材质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在整体上所形成的自然风格。对于前者,便是在民族商业空间营造时,使用各种天然材质,利用天然材质的原始纹理、色彩和气味营造商业空间的自然审美特征,如西南部分民族地区盛产竹子,在商业空间中心设计时对于竹子材质在空间中的合理应用很容易使商业空间表现出自然审美特征。对于后者,则是对商业空间整体自然风格的要求,商业空间风格分为多个类型,复古、田园、时尚等都是当前商业空间设计时常用的风格,民族美,并不是在其工业技术先进,而是美在其天然无雕饰,在民族地区的商业运作要和当地的自然美保持一致才能使当地的审美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而这种自然审美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所形成的和当地环境的协调一致美,可以使商业空间满足消费者潜在的自然审美需求,吸引消费者的进入。

  (三)倡导生态审美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文化形态,逐渐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下,环境的审美也由之前自然美的欣赏上升到生态审美。美的生态性、生态均衡的美、生态意味的美、生态公正、荒野审美是生态审美的主要内涵,和谐、公正、生态、自然是生态审美的主要特征。生态审美的发展使得民众在消费时不自觉地便会用生态审美的标尺来衡量其消费的事物或环境。民族商业中心是在原有传统民族场景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长期重构,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是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导向标,在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审美的潮流时,民族商业空间自然也要把生态审美作为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和消费者潜在的生态审美吻合,引导消费者进入商业空间,并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发生。[5]鉴于生态审美的内涵,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在实施审美营销渗透时,需要以空间的生态美、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均衡及蕴含生态意味作为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来执行,最终使商业空间形成倡导生态审美的效果。商业活动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人类活动和生态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商业空间设计以生态环境的均衡保持、体现人性化特征、展示生态之美时,已经意味着生态和人类活动的有机结合,民族商业空间设计自然便会和消费者的生态审美需求契合。生态问题一直是民族地区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生态问题愈发突出。民族地区的原始和自然美,以及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一直是外部民众对民族文化的推崇之处,在民族地区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民族商业中心对于生态审美的倡导实际上也是对大众对民族地区良好生态期望的正面回馈,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因此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倡导生态审美同样也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商业空间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民族商业空间的成功运作得益于市场定位、市场营销、运作管理等环节的共同作用。市场营销贯穿于商业空间运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商业空间设计环节,在当下民族地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越早越全面地进行营销策划有助民族商业空间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商业空间审美贯穿于民族商业空间运作的整个过程,也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基本要素,在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依据市场心理需求渗透审美营销理念,形成审美营销策略,是民族商业中心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新的突破方向.

  [1]刘晓林.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35).

  [2]王浩澂,熊曦.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6).

  [3]毕曼.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化表征[J].南通大学学报,2015,(1).

  [4]顾海英.新疆少数民族商业社区的变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传统经济模式的取舍[J].贵州民族研究,2015,(5).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专卖店的商业文化与商家利润之间的关联,从空间设计环节出发,重视人性化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专卖店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着整个品牌的形象、文化、品质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现今,文化在商业领域里也凸显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初的提篮叫卖,到小门小店,再到商店、商场、商业街,其中的变化无不说明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商业文化的需求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文化品质的提升可以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在商场上迸发出惊人的精神潜能。企业的商业文化核心是人,在经营时,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商业文化,在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品牌专卖店是商业空间中典型的一类,它集形象展示、沟通交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空间设计对品牌专卖店销量的提升、品牌形象的塑造、消费者的吸引,商业文化的宣传,产品陈列和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卖店空间设计是对品牌和商品进行的二次包装,不仅能够烘托出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它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

  专卖店空间设计要遵循现代商业发展的前沿经营思想,以独有的企业商业文化为主旨,紧紧围绕人、环境、商品,营造高品质的购物休闲空间。所有设计语言元素的终极都要关注商业环境的受众主体,以经营需求为主线,关心顾客群内心深处细节活动的心理需求,满足和丰富顾客的体验感,营造生动的、人性化的充满诱惑力和文化感召力、视觉吸引力的购物空间环境,是专卖店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如宜家,它的服务理念是:“使购买家具更为快乐。”因此,在宜家商场布局和服务方式的设计上,尽量使其显得自然、和谐,让每个家庭到宜家就像是“出外休闲的一次旅行”,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宜家商业文化的特点。

  销售终端竞争的成败最终决定着企业竞争的成败,宜家有效地利用了终端,把商场当作家庭来布置,进行彻头彻尾的终端文化建设,作为传播企业文化的大舞台,通过一切可用的传播手段来全方位地吸引和引导顾客,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宜家、钟情宜家。这对专卖店的空间设计是一个重要启示。

  以人为本,物为人用,是专卖店设计的社会功能基石。“以人为本”的专卖店空间设计是提升企业商业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

  人的消费行为的心理特征与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和视觉引导的相互关系。动线是根据经营布局、品类划分的功能需求而展开的。从顾客进入专卖店开始,动线的进程,停留,转折处,都应考虑视觉引导,并从视觉构图中心选择最佳的视点,设置商品的展示台,陈列柜和商品信息标牌,来引导顾客动线方向并使顾客视线注视商品的重点展示台与陈列处。充分考虑空间结构、客流方向、商品落位、商品个性和顾客生理、心理等因素制定几条动线规则,刺激购买欲,增加购物情趣。

  商业文化渗入专卖店空间设计中。在卖场气氛营造上,到过宜家的人,没有一个不觉得清新,宜家要传递的正是“再现大自然,充满阳光和清新气息,朴实无华”的清新家居理念,使整个卖场充满了人情味。

  以人为本的专卖店空间设计的原则。根据经营性质、理念、商品的属性、档次和地域特征,以及顾客群的特点,确定空间设计的风格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突出,展现整体设计中商业品牌的个性化特点,将企业商业文化渗入专卖店空间设计中。具有诱人的入口,空间动线和吸引人的橱窗,招牌,是整体统一的视觉传递系统的手段。具备准确诠释商品,营造出商品环境氛围且个性鲜明的照明和形、材、色形式,能激发购物欲望和潜意识。商品的展示和陈列根据种类分布的合理性、规律性、方便性,进行总体布局设计,有利于商品的促销行为,创造为顾客所接受的舒适、愉悦的购物环境。设备、设施完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安全通道及出入口通畅,消防标志规范,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设施和环境。

  综上,专卖店是建立品牌形象的一种便捷的宣传推广形式,从多个角度向消费者传达着品牌的个性。顾客、商品、空间、文化四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商业氛围和文化品质并重,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将会对专卖店品牌发展、营销战略大有裨益。

  1.车伟,蔡荣光。专卖店——实现销售与利润最大化的利器[EB/OL].全球品牌网,200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专卖店的商业文化与商家利润之间的关联,从空间设计环节出发,重视人性化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专卖店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着整个品牌的形象、文化、品质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现今,文化在商业领域里也凸显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初的提篮叫卖,到小门小店,再到商店、商场、商业街,其中的变化无不说明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商业文化的需求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文化品质的提升可以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在商场上迸发出惊人的精神潜能。企业的商业文化核心是人,在经营时,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商业文化,在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品牌专卖店是商业空间中典型的一类,它集形象展示、沟通交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空间设计对品牌专卖店销量的提升、品牌形象的塑造、消费者的吸引,商业文化的宣传,产品陈列和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卖店空间设计是对品牌和商品进行的二次包装,不仅能够烘托出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它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

  专卖店空间设计要遵循现代商业发展的前沿经营思想,以独有的企业商业文化为主旨,紧紧围绕人、环境、商品,营造高品质的购物休闲空间。所有设计语言元素的终极都要关注商业环境的受众主体,以经营需求为主线,关心顾客群内心深处细节活动的心理需求,满足和丰富顾客的体验感,营造生动的、人性化的充满诱惑力和文化感召力、视觉吸引力的购物空间环境,是专卖店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如宜家,它的服务理念是:“使购买家具更为快乐。”因此,在宜家商场布局和服务方式的设计上,尽量使其显得自然、和谐,让每个家庭到宜家就像是“出外休闲的一次旅行”,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宜家商业文化的特点。

  销售终端竞争的成败最终决定着企业竞争的成败,宜家有效地利用了终端,把商场当作家庭来布置,进行彻头彻尾的终端文化建设,作为传播企业文化的大舞台,通过一切可用的传播手段来全方位地吸引和引导顾客,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宜家、钟情宜家。这对专卖店的空间设计是一个重要启示。

  以人为本,物为人用,是专卖店设计的社会功能基石。“以人为本”的专卖店空间设计是提升企业商业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

  人的消费行为的心理特征与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和视觉引导的相互关系。动线是根据经营布局、品类划分的功能需求而展开的。从顾客进入专卖店开始,动线的进程,停留,转折处,都应考虑视觉引导,并从视觉构图中心选择最佳的视点,设置商品的展示台,陈列柜和商品信息标牌,来引导顾客动线方向并使顾客视线注视商品的重点展示台与陈列处。充分考虑空间结构、客流方向、商品落位、商品个性和顾客生理、心理等因素制定几条动线规则,刺激购买欲,增加购物情趣。

  商业文化渗入专卖店空间设计中。在卖场气氛营造上,到过宜家的人,没有一个不觉得清新,宜家要传递的正是“再现大自然,充满阳光和清新气息,朴实无华”的清新家居理念,使整个卖场充满了人情味。

  以人为本的专卖店空间设计的原则。根据经营性质、理念、商品的属性、档次和地域特征,以及顾客群的特点,确定空间设计的风格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突出,展现整体设计中商业品牌的个性化特点,将企业商业文化渗入专卖店空间设计中。具有诱人的入口,空间动线和吸引人的橱窗,招牌,是整体统一的视觉传递系统的手段。具备准确诠释商品,营造出商品环境氛围且个性鲜明的照明和形、材、色形式,能激发购物欲望和潜意识。商品的展示和陈列根据种类分布的合理性、规律性、方便性,进行总体布局设计,有利于商品的促销行为,创造为顾客所接受的舒适、愉悦的购物环境。设备、设施完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安全通道及出入口通畅,消防标志规范,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设施和环境。

  综上,专卖店是建立品牌形象的一种便捷的宣传推广形式,从多个角度向消费者传达着品牌的个性。顾客、商品、空间、文化四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商业氛围和文化品质并重,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将会对专卖店品牌发展、营销战略大有裨益。

  1.车伟,蔡荣光。专卖店——实现销售与利润最大化的利器[EB/OL].全球品牌网,2006

  城市综合体是将多种生活功能空间进行高效的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随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质量日益提高,城市综合体也需要融入更多的发展理念,使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多样化的生活能够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将商业策划思想融入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规划思想中,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理念和经验,更需要正确把握市场行情。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重点在于合理地将市场因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模式。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综合性强,导致人流和车流多且杂,在总图规划阶段要布置好商业综合体的各功能分区,使交通关系清晰。规划时,应把步行者的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准则,使步行者容易接触公共活动区间或商业店面。规划布局应该注重地区性的整体观念,尽量不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昼夜营业带来的声、汽车流对居民区的干扰、光污染等。

  整合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实现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从商业综合体的角度来说,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将各种功能空间和谐、高效地整合在一起。

  商业综合体区域功能丰富,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城市功能区间:公共设施、办公功能、酒店功能、居住功能、娱乐功能、零售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停车设施、以及会议功能。商业综合体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功能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协同组织在一起,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系统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互补型:不同功能区间之间的功能互补构成整体。2)系列型:将功能上具有延续性和互通性的区间进行组合形成的整体。3)主从型:确定一个或一组功能区间,另一些功能区间附属于这些主功能区间。4)比较竞争型:功能相同的区间并置,通过服务的多样性和顾客的选择性产生集聚化效应。

  实际存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往往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灵活地综合运用,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1)停车组织。停车组织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和运作效率,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停车组织的规划就是停车方式的选择。停车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有关土地利用率、经济性等方面。在地面空间严重不满足停车要求和土地昂贵的情况下,常常选用建筑内部结构停车,但是其造价高于地面停车。合理的规划设计,增加不同功能的共用停车空间可以大大减少停车空间。2)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组织形式的选用应该根据周围环境的交通状况和地势特征确定,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交通组织形式适用于交通密度不大、基地空间比较开阔且流线简单的地区。以人流和车流为基础,分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方式:①人车混行具有一定灵活性,但是由于空间上的干扰性强,不安全因素多。为了限制车行速度,设计中常利用曲折的边界和粗糙质感的铺地材料;②人车分流是指和人流和车流通过相对独立的入口和流线进入基地。其优点是流线十分清晰,交通相对干扰少。缺点是流线比较长,为了保证人流的方便而不利于车流的通行。

  立体交通组织将人流和车流分配在不同的空间高度,大幅度地减少了不同交通之间的干扰, 起到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作用,形成了富有活力并且安全性高的城市空间。立体交通组织充分利用了不同高度的空间,解决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在我国城市已有较多应用。

  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是用于开展促销活动、满足购物者休息与行走或其他社会商业活动的内部公共空间,包括商业综合体的室内商业街、露天商业内街中庭、内广场、 边庭、与引导空间等特色各异的空间型制。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分为水平交通空间、节点式空间、线性街道空间和垂直交通空间。主要的规划设计思路表现为以下几点。

  1)围合与开敞的变换。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绝大部分存在顶界面,侧界面的形式确定其封闭程度,空间封闭或开敞的效果由侧界面的尺度和隔断形式决定。2)竖向高差的变化。节约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竖向空间的并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高度的空间,能突出空间的特征变化,同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3)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上的层次感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通过高差、 绿化、隔断等的设置,可以使画面丰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4)空间界面的柔化。柔性的空间具有亲和力和弹性,是人易于接近和停留。5)空间的诱导性设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必须体现其职能的诱导性与识别性, 反映出购物环境的气氛和商业建筑的特征,以此吸引顾客的光顾。

  扩建是指着眼于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拓展空间,提高环境品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最终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的,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行扩建,特别是内部空间的规划,要灵活。

  避免出现功能需求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生长的方式,将预留空间的综合体联合在一起形成大型的综合体项目,满足更多的需求。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概念,论述了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思想和要点。城市土地需求大,通过合理的整合设计,集中各种功能空间,配以合理的停车和交通系统,确定好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形态和开放空间是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主要思想。

  [1]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时匡,加晕.赫克,林中杰.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桢栋.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的经济元素,亦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商业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现在的商业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与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与之相适应,商业建筑也表现出专门化、多样性、高效便捷、综合集聚的特点,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消费成为一种文化,商业建筑变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它是人们认知、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该项目是对旧城的改造以及小范围的重新规划。地块位于阜新市火车站北侧,西南与东南为阜新火车站

  前两条宽阔的主干道以及站前广场,西北、东北两侧为住宅小区,地块内西南侧为两座宾馆建筑。本项目用地近似为一长150m,宽105m的矩形,参与平衡用地面积为18171m2,可建筑用地面积为12531m2。商场、餐饮及休闲娱乐会所布置在群房部分,办公商务布置在高层塔楼部分(图1)。

  在设计中把与商业相关的各种功能,集中于群房的大空间中,包括综合性商业、餐饮类、文化娱乐类,

  使该商业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均能保持较高的使用效率,形成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的人性化商业建筑空间(图2)。

  目前的商业开发模式很少做到人性化,很多商业中心虽然面积大、业态种类丰富,但是让人逛着觉得很累。在本方案中,初步探索了如何在一个商业建筑设计中寻找它的创新点,寻找商业建筑空间与人的体验最切合的方式,使建筑对人呈现出关怀的姿态。

  要设计出人性化的商业建筑,首先要根据使用者的心理和使用习惯,进行合理的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适应不断更新的使用要求。

  现今商业营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销售、仓储及管理功能,餐饮、娱乐乃至展示、表演等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本方案中更多地考虑了室内外空间的构建,以及商业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整合,在空间结合以及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结合等方面达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综合协调,促进人与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互动。

  对于使用功能的整合没有采用同一平面内机械的拼接,而是在立体空间中使其互动融合,营造具有包容性与流动性的空间氛围。此外,项目中体验性及休闲性空间的设计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了一些艺术及技术手段,营造空间效果,烘托商业气氛。

  本设计中考虑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达到建筑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城市价值及环境价值的多方共赢。设计中使用玻璃天顶,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节能和生态的元素。

  由于基地的面积限制,不能形成有规模的商业街,于是本方案选择了较完整的体量,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产生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体量设计时,考虑到火车站的位置对各个使用功能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对建筑各功能部分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商场部分,火车站是人流量最大的部分,于是主入口设置在正对火车站的南面,这个方向通过体量切割,形成了入口处巨大的尖角空间,这种视觉冲击使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将建筑体量朝向西南面和东面以减弱火车站的嘈杂喧闹对于高层办公部分的不利影响,这样产生的三角形高层体量,使建筑显得更加挺拔,并且与商场部分的体量也有了一定的呼应。在处理高层体量时使其与群房交界处进行小体块的切割、穿插,产生一种玻璃与实体互相咬合的嵌入感,避免了完整建筑体量的呆板,并且使建筑沿街面产生一系列有韵律的凹凸与虚实变化,以打破平整立面的沉闷感。

  立面设计上采用简洁、完整的立面效果,预留了大量的广告位置。广告、灯光、环境装饰的综合作用以营造更浓郁的商业气氛(图3)。

  为保证商业空间使用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商业中心采用8.1m×8.1m的柱网,并把垂直交通放置于公共开放空间内,将商业人流高效地组织到交通中。商场中贯通四层的室内中庭不仅成为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也是创造别致商业气氛的重要场所。其中结合了游乐活动、文娱设施、文化展示、休息交流等多种功能。在中庭四周布置了开放的购物空间、形形的精品商铺、开敞的餐饮空间以及娱乐休闲中心,并对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在中庭上空设置了几条空中连廊,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增添了中庭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由于基地周边建筑底层大多为商铺,所以本方案中的一层也布置沿街店铺,既保持了原有商业立面的连续性,又能更好地吸引顾客(图4~图6)。

  高层办公部分采用尺度稍小的7.2m×7.2m的柱网。办公空间利用了建筑形体的变化设置了较私密的空间和自由灵活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办公性质的需求(图7)。

  城市道路交通是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媒介。现代商业要求方便的交通和大量的停车位,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在商业中心的四周均设计了机动车交通的环路和停车位,并在地下一层设置了大型停车场(图8)。

  方案中各个沿街面均设置出入口,并在每个入口前都采用了环境设计元素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商业建筑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参与直接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对吸引人流与聚集人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商场主入口处的广场上设置小型喷泉,让人和水可以亲近,并形成中心广场主景。对商业建筑环境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广告系统,所以在方案中设计了醒目与适宜的广告位置,并装饰了与其相辅相成的灯光系统。此外,室外的休息空间、绿化景观及铺地系统,更加完善了商业空间的氛围和整体性(图9)。

  如今,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O2O模式作为电子商务中一个独特的细胞,其对实体商业的影响则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现代商业建筑存在的问题,及O2O模式详细研究,探寻O2O模式影响下现代商业建筑空间的设计策略及方法,旨在为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更新提供出一条可能性路径。

  电子商务的冲击是如今实体商业面临的最大的困难,笔者通过八个维度对传统实体商业及传统电子商务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实体商业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均存各有优劣,O2O模式就是在此矛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O2O模式提出了线上与线下应共同发展,而其相互的优劣也决定了电子商务无法完全替代实体商业,只有对二者进行互补性的设计研究才是二者互利共赢的基石。

  O2O模式(即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相互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O模式作为新兴起的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电子商务(如B2C、B2B和C2C等)有着明显的不同,O2O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线上的交易与体验,它实际上是立足于实体商业,重视消费者的线验,也同样注重其线上交易,使线下与线上在交易、信息等方面进行多维互动。

  O2O模式既然是线上与线下的立体互通,那么线上与线下之间的互通方式就极为重要,线上注重的是获取信息、预定服务、交易便捷,而线下更注重的是商品及信息的展示与体验式服务;未来商业建筑将是科技化、体验化、场景化、便捷化配以传统体验相结合的建筑。将O2O模式语言中线上线下的表达方式进行整合、分解和再整合后,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硬件、网络、平台与媒介、支付。硬件把消费者带入虚拟空间,而消费者又在实体空间中使用硬件,硬件则形成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维度转换;消费者在商业建筑中由于其购物需求的差异,分散于不同的空间,其利用硬件与网络结合,则使消费者在其形成的虚拟空间进行聚合;平台与媒介是硬件和网络相互作用后形成的虚拟空间的平台,既可表达于线上,又可展示于线下,同样形成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维度转换;硬件、网络、平台和媒介通过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相互转换,形成了信息化与功能化的特点,从而在实体空间形成了聚集效应。

  如今商业建筑多以纸质传单或巨型海报进行信息的传递,信息单一、资源浪费、破坏建筑界面是其主要弊端,O2O模式带给建筑的是屏幕化、多媒体化、信息化,应利用高科技手段在外部空间(如建筑立面,入口灰空间等位置)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展示并与其互动,如利用激光投影技术在建筑表皮投影商家信息等方式,使消费者获得信息的同时体验商业的新颖,使外部空间(如入口广场、节点广场等)产生聚集效应,活跃商业气氛,促使消费者进入商业内部进行购物的欲望。

  聚集空间的设计配以信息化的引导可以使人流的聚集性增强。商业建筑聚集效应空间可分为入口广场、节点广场、下沉广场、步行街等元素,既是承载着人们的公共活动、休闲娱乐的市民性场所,也是建筑消防集散的重要空间,注重外部空间中不同元素的交叉设计及与建筑母体的联系尤为重要。同时应控制好D/H的数值。

  建筑设计应保证人视尺度下界面的通透性,通透性的目的为“可见”,O2O模式下商业建筑内部店铺的体验空间将增强,通透性的处理手法可使在外部空间活动的消费者观看到内部空间趣味性的活动,唤醒其视觉感受,从而刺激消费。

  体验性商业模式下,过高的出铺率已经不再是商家所追求的对象,中庭空间看似占据了大量的店铺面积,但所承载的作用却带来了更高的商业价值。中庭空间一般承载着交通空间、休息空间、文化空间及零售空间的作用。而O2O模式下,中庭的作用则更加丰富:首先,如消费者将用手机或电子设备通过商城的WIFI进行搜索信息与预定,中庭使消费者的逗留性增强;其次,商家通过电子热点屏及其他科技展示设备进行与消费者的互动。O2O模式下中庭空间承载了更多的功能,中庭空间从传统的“聚=散”变为了“聚>散”,使商业的气氛更为活跃;而O2O模式下中庭的空间组合形式则也应采用聚集性较强的空间形式。

  O2O模式引导下的商业建筑可以将顶面作为信息与互动展示平台,即达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目的,又增强了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和体验感,活跃了商业气氛,从而避免了设计的同质化。如北京世贸天阶,拥有长250m,宽30m的天幕;而苏州时代广场的天幕为长500m,宽32m的天幕,商家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商品信息展示等等,商业气氛极其活跃,天幕白天同样也可作为自然采光的屋顶。

  消费者通过线上支付、线验的活动导致了实体店铺中体验性和展示性的功能增加,交易流程的简化使仓储空间和交易空间逐步弱化,面积减小,同时,展示性及交易性的智能展示设备将逐步增多,随之,原有的展示空间和试用空间的面积将扩大;人的行为特性中,触觉天生在人所有感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商品人们需要进行试用与触摸,感受其材质、质量、舒适度等等,所以在展示空间中应保留原有的实物商品展示空间,并留出展示性及交易性的智能展示设备空间。

  大数据时代对当今各学科之间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笔者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设计方法论的同时应进行跨学科的讨论与研究,跨学科的研究对建筑设计也常常起到推动的作用;其次,O2O模式为电子商务模式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其本体的特殊性,对建筑设计的方法产生了影响,而笔者认为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并非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的提出,而是基于传统方法的一种更新式、互补式的影响,而这也是O2O模式形成的本质核心;最后,笔者相信,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进步及体系的完善,也将给建筑学领域带来更为巨大的影响。

  作者:高鹏飞 高静 梁峻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1].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岩田昭男著.李丁、彭芳译.《O2O时代的冲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谭贤.《移动互联网时代:玩转O2O营销实战手册》.[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6].张学东.设计的当代语境与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旧工业建筑是指具有历史、社会和建筑价值,包括厂房、车间、磨坊、工厂、矿井和加工提炼的场地、仓库,能生产、传输和使用场所,交通和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住宅、宗教崇拜或教育等社会活动场所。功能置换是指保留旧建筑的原有内部空间,通过转换其使用功能而实现对原建筑空间的动态保护的目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商业空间设计是指旧工业建筑在“功能置换”原则下将其改造成购物、饮食、娱乐、文化及服务交换的商业活动的空间场所。随着北京798艺术区改造成功,人们逐步意识到旧工业建筑改造带来的经济、社会和建筑价值。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与研究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园、LOFT办公、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改造,而改造成商业空间的研究相对滞后,且成果参差不齐,因此亟须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随着城市扩张,原工业用地由城市郊区成为城市中心,区位优势得到提升,为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提供先决条件。同时旧工业建筑大部分是近代以来建造,主要采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粘土砖等材料,大跨度刚架梁柱、中性化的结构、高耸的空间和良好的采光方式等空间特征,也都为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提供极强的适应性与易操作性。现代商业建筑经历商铺、百货商场到大型购物中心,消费者对商业建筑的需求也不局限于购买商品。购物中心都转型为以体验型商业空间,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体验型消费,这样可以避免电商挤压和同行竞争。体验型商业空间要营造出消费者认同的体验型“场所”,而旧工业建筑具有城市街区的公共识别性和认同感的特质与之相吻合。因此旧工业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情境感与体验型产品的结合,使得其商业性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杭州新天地就属于改造成以体验、游乐消费为特色的商业综合体,将杭州重机厂改造成IMAX影院。(图1)

  2.2.1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载体,见证城市的发展,应当有计划地保留;然而,再利用开发是以商业赢利为目的,投资收益周期要求短,实现资本最大化,这与旧建筑保护存在利益矛盾。同时商业空间因不同业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主题餐厅注重空间的精致性,咖啡店强调空间的私密性;这样过多的改造造成工业元素被遮挡或破坏。因此,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我们需要在法规和政策引导下谨慎地评估保护与利用,避免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旧工业建筑的文化挖掘,造成项目的同质化。2.2.2满足商业设计规范的困难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商业空间设计必然满足商业设计规范,包括场地设计、交通流线、消防等。早期工业建筑设计规范与现行规范存在差异,导致在改造中满足商业设计规范有一定困难。工业建筑的功能单一,交通系统简单,因而根据商业功能需求,对原场地重新规划设计,满足商业的易达性。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采用“加法”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但流线势必变得复杂,这就要求合理组织商业动线。商业要求有一定停车位配比,如何在有限的基地中设置足够且合理的停车位是改造设计必须解决的难题。通常采用分散式停车,另外设置机械式停车提供更多停车位,满足配比。商业建筑因为人流密集,交通复杂,对消防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改造中必须严格满足消防规范要求;也可以技术的改进或设施的完善如使用防火性能好的建筑材料或合理增加消防器材达到消防要求。

  改造设计比一般的建筑设计更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改造之前应对旧工业建筑的工业美学与历史地位价值评估,作出合理的改造方式。3.1.1保护性修复针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一般采用保护性修复,保留原有建筑特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复或更换局部构件。保护性修复能够营造具有人文特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记忆。西安大华1935基地南侧区域为上世纪30年代的砖木结构建筑,通过院落组织在一起,尺度亲切,空间舒适。针对此区域采取了保护性修复,对原建筑进行清理和修缮,保留原建筑立面和细部。增加少量新建筑、连廊、小品及构筑物,打造成具有民国特色的休闲、文化商业街。3.1.2新旧形式共存新旧形式共存是针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在整体上保持原建筑的形态,更新部分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风格,明确新旧建筑间的时空传承关系。新旧之间通过色彩和符号等元素上的协调,达到整体统一、局部对比的效果。黑川纪章设计的墨尔本中心,旧兵工厂被置于玻璃锥体的购物中庭之下。高大的圆锥玻璃顶不仅成为这一共享空间的采光罩,也为古旧而高耸的红砖烟囱提供了与现代商业共存的空间联系。旧兵工厂被改造成餐厅,与锥形玻璃中庭成为墨尔本中心文化特点。(图2)3.1.3形式全面更新当建筑建造年代较短且文化价值不高或严重破损而难以修复,一般采取完全更新的改造方式。该类型旧工业建筑改造自由度大,抛弃建筑的原始风貌,在原结构基础上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重新设计,使得建筑形式全面更新。上海复地四季广场改造项目中对一些厂房加固保留建筑的原结构,立面采用砖红色面砖重新装饰,窗户等构件用全新的材料构造,使得建筑焕然一新。

  空间是建筑物质实体限定的“场所”,包括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商业空间设计按照商业定位对其进行空间环境改造。3.2.1通过分割、拆除和扩建改造内部空间分割是指在内部空间高大的旧工业建筑中,通过对原空间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分割出若干新的空间。这类改造的适应性强,形式灵活多样,但改造前应对结构进行评估与加固。某些旧工业建筑在改造成商场或购物中心等商业空间中,结合原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结构特征,通过竖向、水平分割或合并的手法于适当位置改建成中庭空间。维也纳煤气储罐A座的改造中,让-努维尔将1至3层周围布置商店,中间改为竖向3层通高的商业中庭,营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拆除是指在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商业空间中,将原有的墙体、楼板、梁、柱子等拆除,创造适应商业功能的空间。如加拿大多伦多皇后码头仓库改造案例中,为了创造出良好的共享空间,将建筑中部一些柱子拆除并安装扶梯构成新商业空间的中央大厅。扩建是在旧工业建筑的上部或相邻的范围内,对原建筑进行加建,甚至有时出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需要,采取地下扩建的方式。在扩建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新建筑或构筑物与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两者风格上协调。商业空间重在人流顺畅,在相邻的空间之间加建连廊或天桥使原分离旧工业建筑保持连接。上海8号桥原由7栋房子构成,设计师在改造中通过“桥”连通每一栋房子,使得人流的组织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商业空间对外部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改造设计中应结合商业类型及定位进行外部环境整合;一方面要合理组织与城市交通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合理设置内部商业动线与城市交通的联系合理组织与城市交通的联系影响改造项目中各功能之间运转正常和商业空间的便捷性。车行系统的设计应在主入口设置疏散广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散;步行系统与城市交通设置缓冲区,确保人流出入安全便捷。太原良仓1954商业综合体改造前北侧与道路有4至5米高差,考虑与城市空间对话,通过阶梯广场化解高差,方便人群进入商业空间。同时在集中商业设计采用双首层概念,与阶梯广场形成灰空间,实现商业最大经济价值。(图3)3.3.2合理设置内部商业动线与节点空间在改造项目中,尽可能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车行流线在基地外侧展开,内部设置尺度适宜的步行商业动线与导视系统,方便人们快捷到达目的空间,避免商业死角。在商业动线重要节点合理设计广场,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同时设置符合人体尺度的室外公共设施与景观的工业特性再设计,使商业空间更具吸引力。

  商业空间是旧工业建筑改造中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的功能更容易影响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目前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实践越来越多,在保护工业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商业空间设计,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实现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利用。另外挖掘旧工业建筑文化特质,结合商业定位,改造成具有人文特色的体验型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名片,对城市区域的复兴起到推动作用。

  [1].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彭立磊.《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面向商业空间的再利用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常建,刘骏.《国内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分析》[J].华中建筑,2013

  [4].肖振萍.《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条件与设计特征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