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空间范文10篇

  新闻资讯     |      2024-01-24 06:45

  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层次感是美学表现的基本要素,而变化统一是构建层次感的基础原则,商业空间设计应围绕品牌文化特质对各设计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变化与统一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空间色彩冷暖、明暗以及大小的分布,材料肌理质感的变化性与延续性,空间造型的配合与变化等。这些基本空间要素通过多元化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同一性原则进行空间塑造,结合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使商业空间围绕品牌文化形成一个重点突出、有机统一的整体,各元素的变化与统一也能够在商业空间营造品牌文化主题与消费范围起到相应的作用。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不同的空间要素具有其内在特质,空间要素的对比与和谐统一能够更为有效地突出品牌特征,扩展品牌文化的影响。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中对比与和谐原则主要体现在空间造型的对比、空间色彩的色彩对比、空间材质肌理的对比、空间光影和虚实的对比等,而和谐则最多是各对比要素之间的配合适当与匀称,对比要素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美学联系,获得和谐的整体空间表现效果,使消费者能够获得视觉与心理上的满足,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印象。

  均衡与稳定是人类的心理天性,当人们处于均衡稳定空间之内,则容易表现出轻松愉悦、乐于表达与接受的特点,这对于商业空间中宣传推广品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商业空间设计中均衡与稳定原则主要表现在空间设计中的形态、大小、轻重及远近元素的合理配置,使消费者能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平衡状态。随着空间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寻求更具特点的空间表现效果,当前,商业空间设计也引入了不均衡手法,通过改变消费者对于空间均衡与稳定认知带来的心理适应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这种不均衡的空间设计方法往往能够带给消费者时尚新颖的感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动感活力。

  处于商业空间中的人群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动态化的特征,在各种商业行为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可适当结合品牌文化的内在特质,赋予空间一定的节奏与韵律,借助同类空间要素的交替变化形成运动感,拓展到整个品牌,商业空间则可获得相应的节奏与韵律意味。节奏与韵律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更加适用于运动、科技等类型的品牌,这种富于韵律变化和节奏感的图案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特异性原则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主要起突出作用,同时也能通过对部分常规空间设计元素的颠覆形成相应的空间特色,这一原则在当前同行业品牌同质化特征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品牌logo、品牌专属颜色的运用均属于特异性原则的表现。在商业空间设计色彩特异、大小特异、材料肌理特异、形状特异等获得相应的设计效果,通过突变元素应用比例的合理控制,使品牌文化通过空间表达效果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冲击力,以此达到提升品牌文化宣传效果的目的。

  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布局设计首先应考虑商业空间的使用属性,有效利用空间内的展区安排设置各类展具,保证商业空间内消费者行为活动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空间内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布置,通过要素大小、高低、远近的合理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形式,将各空间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展场的格局形成序列,或横列成行、或纵列成排、或形成规则的曲线,使展场紧凑有序。空间布局设计中的美学表达应以品牌文化表现为出发点,空间布局中合理预留品牌文化突出展示区域,赋予品牌文化相关要素更大的空间表达影响力,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可围绕品牌文化元素设置相应的放射或收束集中形式,使空间布局要素均能有效地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印象引导到品牌展示当中来,全面提升商业空间设计的品牌文化传播与空间美学体现效果。

  色彩是消费者步入商业空间之后获得第一主观印象的影响要素,而品牌文化,与空间美学的体现更是直接与展示色彩相关。在品牌文化商业展示色彩设计中,应按照相应的美学原则来进行调和与对比。充分利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的美学体现宜采用调和为主的配色方法,同时注意色彩的对比,达到多样而统一的视觉效果。有展柜与展示商品之间的对比、展柜之间的对比、展位与商场整体环境的对比等。处于加深空间品牌印象、提升品牌表现力的目的,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有效导入企业形象颜色是必不可少的,以企业标准色作为空间设计的主体颜色是当前通行的设计方法。流行色是相对于企业标准色之外的又一空间设计色彩要素,流行色更具时效性,通常在特定时间段内能够使消费者形成强烈的感知效果。金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商业空间设计应适当引入流行色元素,以满足消费者追求“时髦”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色彩审美观。但并不是所有的投其所好就是好的,不假思索的盲目追求潮流只会造成形式的类同与乏味。

  商业空间照明设计起到空间氛围营造与商品特点突出作用,同时也是宣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照明手段的合理利用能够使消费者在步入商业空间后感受到相应品牌文化传播出的感召力,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与一定的信赖和认可,最终形成相应的消费行为。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的照明设计同样应依据艺术美学的原则来实施。各类型的人造光源能够为照明设计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化的选择,帮助设计师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光色所产生的效果是有根据可循的,这一点追溯到根本就是发光源,而发光源有所改变光色也会有所改变,那么就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通常来说行业内都用“色温”来作为标尺。而色温则是跟着光色的变化而变化,光色由冷到热,那么色温就会由高变低。那么光色冷的时候,色温就会给人一种沉稳、暖心的意象,反之则会显现出净爽的感觉。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实际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色温的变化。同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可采用的材料也异常繁复,那么设计师们在工作的工程中,就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包括整体空间以及各方位光源具体的效果展示,在两者综合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让最终展示出来的效果相吻合,并且符合企业特色。

  商业展示空间的装饰材料设计美要符合品牌文化的设计风格,不同材质的质感所表达的空间视觉效果不同,要考虑最终呈现效果的一致性。那么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利用当今无数种类别的材料,相互进行对比,不过呈现效果上一定要将质感与色彩展现出个性化的效果,这样才能展现企业自身的品牌独特之处。而个性化则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变形、搭配材料来解决。比如说,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石料给人以沉稳的气质,而多彩的涂装会让人们感觉到活泼,还有光滑的镜面则能够给人一种空间内的折叠感。那么,在为企业品牌做设计的时候,通过材料进行搭配、设计,可以完美地展示出其内涵特质。但要注意,此种方法需要注意材料的展示效果,并根据其特性贴合企业品牌的来进行组合,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商业展示空间,从视觉效果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以应用,在交互模式与传播途径等方面改变了商业空间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效果,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美学体现中融入数字化设计,能够使整个商业空间更具科技性与时代性。多媒体技术包括了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能够在商业空间中营造出实时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传统的商业空间多媒体技术主要提供影音播放产品宣传等功能,而新的更具人机交互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查询、自主浏览等功能,同时结合自动化、智能化的感应设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符合其兴趣爱好特征的内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这种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整个商业空间便捷性与科技感。虚拟现实(VR)技术是当今前社会的技术热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消费者借助相应的设备完全沉浸于商业品牌构建的世界当中,突破传统商业空间对品牌文化宣传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消费者能够更为真切、直观的接触品牌历史,感受到品牌魅力,带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官体验与视觉冲击。结语综上所述,当代商业空间在多元化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空间美学表现则始终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空间设计美学体现当中有效提升品牌文化表现力,是商业空间设计建设的现实需求,设计师应准确把握各项设计要素,结合品牌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搭配布置,从而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

  [1]叶伟森.论现代商业空间中的设计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100-101.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促使一些商业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变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受益于发达的科技、网络和观念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商业大环境发生了变迁,传统商业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最初的物质消费转变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消费,消费者需求也更加追求个性多样、优质服务、身心休闲的体验场所,传统商业模式迈向复合式的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体验经济时代商业环境的变化,复合商业空间正发展起来,推动着商业空间设计的改革和创新。可以看出,复合式的商业空间适应了消费者对空间需求的新变化,因其消费群体相近,可以一起使用共同的资源,通过对以往的经营模式不断地进行调整,衍生出许多流行时尚的新型商业业态。例如,集多种业态于一体并具有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复合功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普遍受到现代都市人的欢迎,也促使复合商业空间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因此,如何将这样一个消费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先导空间”以复合化渗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顾客既能够消费,又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实现复合式的商业空间设计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顺应时展需求而且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复合”的概念具有组织性、有机性的含义。复合不同于混合及简单的并置,也不是生搬硬凑,而是将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供全面系统的设计依据。当今商业空间已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原来不属于商业范畴的东西,都因为复合形态的发展而相互融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多元复合的现代商业模式,使商业空间在超越原始零售功能的基础上具有更多社会活动场所的意义,体现了设计服务对人们多样性、综合性需求的关注。复合商业空间逐渐成为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组成内容。发展复合商业空间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复合商业空间在功能规划上,对空间区域人群的把握、单个店铺经营的特色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其空间使用度比单一功能的商业空间更充分,能够突出空间功能的互补性特征。另外,复合商业空间的氛围注重环境舒适,可以创造出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环境的融合,使各类空间效果得以充分表现。因此,从空间的动态序列出发,强调各个时段中对功能多样性的切入,提高空间的动态功能利用率,既做到将简单的两种功能空间混合的模式区分开来,又恰到好处地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资源,主业态与附加业态的主次关系得以完美体现,还不必做出空间划分的绝对隔断,避免造成一空间两家店的感觉。

  当今社会仅通过简单的商品交换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餐饮空间,由于快餐业的冲击,消费者外出到实体商店享受美食的机会减少,为激发顾客更多的消费行为,可以采取将餐饮与娱乐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单一的餐饮空间进行创新,综合其多种功能来满足多元的消费体验。因此,复合商业空间在现有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可以增强空间的包容性,在同一时间段内能适应多种消费需求,外延拓展的同时也强化了空间附加值,增强了空间的消费体验。可以看出,复合商业空间融合了不同的功能,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刺激消费、提高效益的目的,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和发展态势。

  复合商业空间的经营模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其改变了交易转换的零售方式,增添了与主推商品相类似的社会服务,甚至结合了多种不同商品的功能融合,让商业空间设计有更大的发挥延伸,并且自身的特色更加突出。由于传统商业模式主要是单一商品销售,而复合商业空间利用了不同的资源、服务等多种方式,其路径完全不同,其经营模式除了商品本身给顾客带来的购物感受和消费体验外,使消费者不再只是关注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而是享受整个购物和消费过程。因此,在受到电商冲击之后,传统商业模式失去了渠道优势和价值优势,必然会受到日益严重的危机威胁,而复合商业空间能够进一步汇聚各种商品的力量,带来更多人气,推动商业发展。

  在商业空间环境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当今社会大型商业空间追求综合体的聚集功能,众多中小型商业空间则是不断地创造特色形态,例如经营商品的特色和设计方式的独特。复合商业空间也属于特色形态之一,其价值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能降低运营成本,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复合商业空间能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不再只具有单一的空间功能属性,而是具备丰富内容的空间结构,满足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的功能空间对于吸引商业主要业态或部分辅助业态的客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刺激顾客的消费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是达成主次业态双赢效应的最佳模式。从某种角度来看,主营业务存在于每一个企业,它是客流的重要支柱,激活商品消费的氛围,从而获得有效的经济回报。如果引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附加业态,如咖啡店、书店、娱乐休闲场所等,更容易使主次业态商业店铺实现差异化,形成各自的吸引力,有利于发展稳定客源,树立良好的口碑。因此,针对复合商业空间的价值分析,必须明确商业空间设计的复合内容,合理强化主次商品的空间功能,有效调整商业组合形式和丰富功能空间手段,并与丰富多样的外部空间有机结合,整体考虑,系统设计,创造现代和谐、稳定发展的复合式的商业空间,满足时代精神与人们的需要。

  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不论是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还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对商业空间设计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寻找一种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健康安全、优质高效的商业空间设计的策略,是当今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课题。而复合式的商业空间正是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复合商业空间对不同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注重在此空间内,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不同功能的表达,可以将相同功能的空间进行合并,也可以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功能空间或不同元素进行并置,从而形成一个复合式的商业空间。这种方法,既增强了空间的包容性,也无形中对空间进行了规划布局,同一层次的空间具备相同或相似元素的功能。例如,咖啡馆与饮食店同属于餐饮类空间,其内部的功能空间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可将办公用房、卫生间、用餐区等进行合并,而不能合并的厨房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则进行并置,这就将一个整体空间复合成为能够同时具有用餐饮食的功能。另外,不同功能的两种空间具有互补兼容性,因两者对空间的要求不同,一些空间在并置的同时具备了元素的互补性,也可以增强整体空间的包容性。

  两种不同功能的空间可以采用并置互补的方式进行融合,但不是所有类型的空间均可达到这样的效果。复合商业空间综合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不同的功能,将同属于人们物质和精神的消费进行相适应的复合,但要考虑到几种商业业态之间的匹配性,他们之间是否能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契合。例如,中国风的传统茶室,如果将一个完全欧式古典的家居用品与其相混合,因两者的内容和风格本就有巨大的差异,这在功能搭配上是完全不匹配的,相反还会造成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从视觉上来说也是一个败笔,而为了营造复合化空间的效果将两者相加,这就是设计上的生搬硬套。另外,原本单一的两个功能空间相互融合,还应讲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转换一下销售概念,增强品牌的定位,将销售功能弱化,使消费者对此品牌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复合商业空间既要体现空间的组合,又要融合空间的功能,还要展现空间视觉上的系统与整体。例如,胡桃里音乐餐厅,它处于低端消费餐饮的洗牌和高端消费餐饮的萎缩阶段,这种背景下的胡桃里,保证了食品的味道和品质,又将音乐、文化和环境巧妙地整合起来,强调和突出“音乐酒馆”的独特品类,围绕“音乐、文艺”两大核心,创造出集餐饮、音乐、文化、艺术等于一体的空间交流平台,还能找到摄影、绘画、舞蹈等文化艺术共鸣。可以看出,这样的商业空间奠定了文化艺术的基调和核心,其空间格局设计成多功能分区的复合空间形态,店铺的外墙、内饰、装饰物等随处可见其文化艺术的元素。每一个城市都有热爱文艺的人,胡桃里正是这样一个激勉并唤醒这群人的场合,它为顾客精准打造的文艺活动和主题派对,将这种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商业空间,并且保证了店铺的整体统一性。

  不同功能空间的融合,必定会有主次关系之分,就像作画要讲究画面的虚实关系和主次关系,不至于一眼望去看不到重点。在复合商业空间中,店铺内需要有个主推的商品保证盈利,其他的附加业态应做到辅助主业提升业绩的作用。另外,主次关系还应体现在空间功能的规划上,从布局上就体现出主次之分,越是空间中的重要区域越应划分给主要商业内容的产业,将易于隐藏或适于点缀的位置规划为次要商业内容,也可以从空间的色彩、材质、光感的强弱对比来区分或凸显主要商业内容和次要商业内容,形成视觉感上的主次区分,达到商业空间的比例平衡,避免造成空间模糊的感觉。

  面对同质化的竞争,以及消费产业的不断升级,消费者更加关注商业服务质量和环境氛围。如今的商业空间早已不是由销售人员站在柜台为消费者拿货品的时代了,而是倡导自主购物,顾客可以自行选择购买喜爱的商品。在这里,导购员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保障空间环境自由,使消费者在精神上更加舒适放松,全面了解商品的信息,直观感受商品的性能,反复对比选择后作出购买的决定。另外,大多数年轻人不太喜欢导购员一直跟在身后,这也说明了消费者希望能有一个自由购物的空间环境,而不是盲目地听从导购的宣传。一个开放自由的购物环境才能够吸引消费者,例如无印良品和宜家的自由化购物空间,商品的组合式陈列为消费者提供了最好的参考依据。只有保障空间环境自由,才能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商品性能。

  互联网经济促使电商的兴起,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推崇,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网上交易店铺。然而,大众网购的热潮深深困扰着今天的实体商店,虽然人们在不断创新和优化商业空间的发展,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交易仍普遍受到欢迎且热度不减,其原因还是源于它的便利性。但是,线上交易与实体商店相比也有其无法亲身体验的劣势,购物时只能依靠网上图片或一些评价来判断商品的好坏,并且购买之后还需要等待物流送货。因此,实体商店完全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依据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空间设计,将线上交易的便捷充分运用在线验的实体商店中,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全方位的消费体验,既减少了收银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了顾客等待付款的时间,还可以提高消费的便捷性。快捷的线上交易促使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更加愉悦。

  纵观历史,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必须符合大众的消费行为和心理需求,将更多的关注点回到人的本身,以一个更为人性化的视角来设计商业空间环境。商业空间自发展以来,受到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产生了不同功能的商业业态,也形成了相同时间段营业、相同或相近功能复合式的商业空间。复合商业空间是多种业态在同一个空间和同一时间段内混合经营的商业模式,它以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指导并改善传统商业模式,适应了时代变迁的大背景,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同行业内凸显出来。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和完善这种商业模式,采取相适应的复合商业空间设计策略,从而赋予商业空间新的生命活力,这些是设计师们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本文旨在为商业空间设计的科学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论支持,探索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1]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1-92.

  [2]邓化媛.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7).

  [3]刘廷杰.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时代建筑,2005(2).

  色彩艺术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物理现象的表现形式,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生命特征,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的效应,从而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和象征意义,例如:冷与暖、高与低、轻与重、软与硬、明与暗、远与近、大与小等。由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视觉经验的积累,色彩艺术与人的知觉相互影响、相互刺激后,就被赋予了情感内涵。色彩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色彩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应该包含特定的情感和思想。色彩是光线折射、物体本身、眼睛、心理体验的综合产物,也表现出了不同人物对不同色彩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品味特征。色彩艺术的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物理效应、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物理效应又称为感觉效应,是视觉效果反应在物理现象方面的色彩表象;生理效应是通过感官器官对物理现象色彩的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到大脑而产生的感觉和知觉方式,如绿色代表宁静与心旷神怡,蓝色代表安静理智;心理效应是人们长期生活形成的固有特点,对每种颜色都赋予了不同的心理暗示,如红色使人想到火焰,蓝色绿色使人想到海水与草地。色彩艺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用艺术,巧妙的寻求其中的规律,可以使整个商业空间更富艺术气息,吸引更多的眼球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

  商业空间设计,本质上来说是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状态与商业空间的应用特点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商业空间内部的建筑本身进行装饰与环境空间的设计。由于产品的种类不同,商业空间存在着不同商品的定位特点,推广方式与销售方法等,这样就需要商业空间具有更加独特的设计特点,以别致的色彩艺术分类起到更好引导消费者、增加购买欲的作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与传统商业空间不同,现代商业空间范围更加的广泛,人们对商业空间设计的要求不再单独是温度、光照的生理要求的需要,而是需要有品位和特色的商业空间环境,通过色彩艺术变幻的不同方式和手段的处理方法,打造出一种沟通、休闲、观赏、与文化商业相结合的新型购物场所。故而,购物环境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商业空间设计的主体就是商品,这就需要通过色彩艺术的搭配突出商品的个性。不同类型的商业空间其设计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酒吧设计中,多选用鲜艳夺目的颜色,起到烘托、刺激氛围的特点,而在咖啡店,则多选用素雅的色调,以营造安静、舒适的特点。同一功能的的商业空间设计特点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经济条件其选用的空间色彩也是大不相同的,如高档宾馆商场,为了吸引消费者、提高的购买欲,多采用色彩鲜明华丽的时尚建筑装修风格;而一些传统的小吃面店则多采用色彩相对朴素的历史建筑装修风格。为了创造一个具有较强的聚集效应的人气场所的商业空间设计,应以色彩艺术中美学、光、心理学等为基础进行设计,一个没有好的色彩艺术为基础的商业空间设计是缺乏动力与韵味的。充分利用色彩之间的变化艺术,可以改变空间大小的视觉效果。色彩整体运用相对较浅而明亮的空间中会给人一种大于本空间实际面积的视觉感受;而选用颜色明度较低的色彩设计时就会产生低于实际面积的空间感受。色彩的变化同样可以起到分割、延续和融合空间的效果。运用空间色彩的各种形式,可以使色彩在空间中产生丰富的变化特点或者二者相互渗透,达到增加空间的整体感和层次感,进而产生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空间韵味感,增加审美感受。

  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唯一驱动力,这虽然可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但其直接后果是:学生自主性的缺失和个体差异性的消解[2]。研究发现,互动式讲授法、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法被学生更加期待[3]。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中,我们主要讲授室内设计原理、平面功能布局、界面设计、展架设计、照明设计等。学生们对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的设计更擅长,而对于如何调研并搜集资料,与甲方进行沟通,如何围绕“商业”二字展开设计,则需要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提升。我们发现学生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学习中,很容易以自我为出发点,服务自我喜好,而忽略消费者需求;围绕空间做设计,而非商品;就设计论设计,忽略掉“商业空间”需要辅助甲方经营这一功能。面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满足社会对商业空间设计人才需求的期待,就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构。

  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依托某一个实际或虚拟项目,或者专业领域内的竞赛命题,把该课程中所需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其对应的实践部分串联、融合在一起,用项目实操的过程和方式呈现在教学中,学生根据项目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增加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构建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互相作用,主张用多种方法表达教学内容,主张以“学”和“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学习伙伴的协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过程而获得[4]。项目式教学正符合构建主义学习观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开始阶段,我们不再对原理及知识点部分做详细的讲授,开课即布置项目任务书,只做提纲挈领的讲解后,让学生直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项目往往需要学生们合作完成,团队的人数以3~5人为宜,成员需明确分工。该项目成为课程的主要线索,在其任务书分析、实地勘察、调研、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成果制作与汇报展示过程中,学生会将学习置于实际情景中,与团队伙伴合作,有目的地获取知识,主动与教师沟通,随即将所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明显提升。商业空间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除了甲方外,还有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商品购买和使用的终端客户。传统设计课程中,学生很容易过多地将自我意识加入设计中,而忽略掉设计的服务对象。通过项目式教学,我们会强化调研和互动部分,通过指导学生实地勘察与甲方多次交流、向消费终端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典型人群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完成设计方案后向甲方进行汇报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从甲方的角度,服务其商品销售和品牌推广;从商品最终消费终端人群的角度,考虑其在空间中的行为和体验,设计出合理的符合商业特质的商业空间。学生们在面对商业空间设计时,往往就空间论空间。但是商业空间设计最终服务于商品买卖的实现,因此空间设计就一定要围绕所售卖的商品展开。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调研,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就商品的性质、特点、参数、尺寸、销售方式、信息传达手段等进行详细的资料搜集工作。当进入方案设计阶段时,学生们就能够自然地围绕商品及其相关内容展开。商业空间设计中,空间是载体,所售卖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以及品牌信息的表达是核心。项目式教学更符合学生自主认知的规律,也会让学生对商业空间设计的理解更透彻。“商业空间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常常遇到不能得到甲方认可的情况,最终很难把自己的设计想法完成。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与甲方的着眼点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甲方通常为非设计专业人士,对设计的判断往往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借鉴类似项目,对设计的要求更多从投资和经营的角度出发。当我们采用项目式教学后,学生会了解到一些包括销售方式、购买行为、客户体验、组织管理,投资预算等内容,这部分知识的补充,对于设计师而言非常重要。它帮助设计师换位思考,从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商业空间设计,从商业的角度看待空间。传统“商业空间设计”教学中,多数时间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但是在项目式教学中,按照实际项目流程,学生需要就设计方案向甲方进行汇报。从被动到主动的结果是,学生需要自己整理清晰的思路,完成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向甲方、老师和同学们提案汇报,并且就方案解答各种提问。提案汇报的过程对于学生,就像一次详细的复习,把理论学习、实地勘察、调研、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过程完整梳理一遍。同时,提案汇报要求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准确的表达,向甲方阐述自己的设计。这些能力也是设计师必备的素质,其在传统的课堂上很难得到锻炼,但是在项目式教学中,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项目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理论、实践和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很强的项目实操能力,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整个项目分析与指导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十分负责;善于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与设计能力;重视项目研究的整体过程,针对各个过程及时做出总结;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能够准确评估与检测。

  [1]殷勤.当代艺术关下的商业空间体验设计策略探析[J].装饰,2013:143.

  [2]李杰.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城市商业建筑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等多种特征。对商业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是商业建筑设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城市商业空间具有集休闲、办公、消费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特点。在商业空间设计方面,设计者需要满足不同行业与不同阶层的人群的实际需要。现代简约风格在商业空间设计领域的应用,可以让商业空间满足高效率、多功能等综合性条件。

  随着装饰技术、装饰材料的不断发展,在智慧城市理念的影响下,商业空间的设计的风格与表现流派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关注人的视野与空间感受,是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人们在某一特定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与精神需求得到设计者关注以后,设计者需要在改善空间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需求。针对室内空间中的色彩、材质、造型等因素给人们的心理的影响,设计者也需要对顾客群体的心理状态与疲劳状态进行分析,进而让商业空间设计的人文色彩得到强化[1]。除此以外,原生态空间环境的构建与高科技的应用,也成为了现代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商业空间设计方面,环保、安全、健康的商业环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从现代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领域的应用,也可以为商业空间设计的优化提供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简约风格开始应用于室内设计领域。宽敞的室内设计与金属材质的灯具成为了简约风格的代表性元素。以商业空间建设为例,现代简约风格可以在保证商业空间功能要素的基础上,借助高度凝练的色彩与极为简洁的造型,实现空间与事物之间的合理组合,进而借助简练的笔触,为人们构建丰富动人的空间效果。注重建筑结构的再设计,是现代简约风格的主要特征。在商业空间设计方面,建筑设计可以为具体的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框架结构。简约风格商业空间设计的运用可以让现代设计观念应用于商业空间建设过程之中。

  3.1商业空间现代风格与功能的定位。商业空间具有居住功能、健身功能、休闲功能与娱乐功能等多种功能。商业空间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大、人口密度较为集中。在注重时展需要的基础上,为各种商业功能提供保障,是新时期商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原则[2]。商业空间的设计难度与复杂性高于一般的建筑体。现阶段网络购物与电子商务在商业领域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购物的影响下,商业空间逐渐成为了人们享受娱乐与餐饮服务的重要场所。在商业空间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消费群体的主要消费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在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服务需求。商业空间设计旨在让消费者感受到“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舒适、自然的设计风格的应用,可以让消费者对某一商业空间的归属感得到强化。现代简约风格在商业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是提升消费者归属感,帮助消费者缓解其在生活、工作中的压力的可行措施。在现代简约风格应用于商业空间涉及以后,设计师可以在餐厅区域设计过程中,借助纯天然建筑材料,展示变幻不定的彩光效果。彩光效果的构建,可以满足都市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3.2商业建筑中的功能空间的科学规划。在城市商业建筑中的功能空间的规划过程中,设计者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不同空间的空间层次感的强化。在吸收国外优秀体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设计者也可以借助空间艺术品,完成各个功能区的划分。3.3商业空间交通流线的合理布局。现代商业建筑多为城市消费、办公的核心区域。城市商业建筑交通环境的优化设计,也是设计师在简约风格应用于商业空间设计以后所不可忽视的内容。商业空间交通流线布局已在改善商业建筑的交通环境。在简约化设计应用以后,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集散区域与缓冲空间的方式,对人和车辆的运行进行合理分配。合理化的人车分配可以有效避免道路交通拥挤的问题的出现。在商业空间出入口设置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对商业区出入口与主干道之间的交通状况进行有效协调。出入口分设方案的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措施。在商业交通流线布局过程中,卸货停车区域需要布置在隐藏处,进而在提升城市美观度的基础上,缓解交通压力。3.4明确商业空间设计的规划程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空间已经成为了城市中的重要消费场所。在现代简约设计应用于商业空间设计以后,设计者在商业空间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百货商店、超市等主力店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从不同群体的不同消费观念入手,将消费者分散到不同的区域之中。瑞餐厅和饮食类店面可以安置于底楼或顶楼,一些商场将地下一层设置为饮食区域,也是一种可行的措施。一层可以被设置为鞋类专区,二层和三层可布置为男士服装区或女士服装区。在商业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也需要对用餐的环境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商业空间中的办公空间的设计规划,也是现代简约设计的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在这一区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在抛弃不必要的装饰的基础上,提升整个空间的流动性与灵动性。材质的选择需要严格遵循整个空间的功能设计。在商业空间阿中的办公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员工及客户在进入到办公空间以后的感受,也需要得到设计者的关注。对此设计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设计经验,对色彩装饰与照明设计进行优化。

  商业空间设计涉及到了内部设计与交通流线设计等多个方面。现代简约的风格在商业空间设计领域的应用,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归属感。在明确商业空间设计的规划程序的基础上,对简约化风格进行应用,不仅有助于商业空间人性化色彩的提升,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满意度。

  [1]贾秀波.现代简约室内设计风格的美学体现[J].艺术科技,2018,31(07):201.

  商业空间设计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很多,从整体分析,涉及到国家的各项政策,从使用者方面考虑,涉及到功能性,从建造学角度着眼,要遵循国家技术规范以及各项安全条例等,既要求商业空间能满足安全、使用、卫生等基本要求,又要求商业空间能为人们提供良好舒适的商业展示环境,让设计尽量与使用者的身份、年龄、气质、民族、文化背景等相吻合。提到商业空间的设计原则,我们不得不提美学原则方面的要求,它是任何商业设计所必须符合的设计原则、任何视觉艺术都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否则就谈不上美,也就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使用与审美需求。另外,在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重点强调商业空间设计在创意思维上的要求,必须具有独特的设计构思、前沿的设计理念、多样并且统一的形式法则、动与静的处理、灯光与色彩的感性效果等,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优秀的商业空间设计作品。

  就商业空间设计而言,首先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次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特殊要求,所以,不仅要赋予商业空间设计实用的属性,同时还应当赋予它美的属性,但是形式美无疑是形式法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重视对形式的处理是商业空间设计、建筑设计、乃至景观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共同之处,也是一切空间设计、造型艺术的重要设计内容。但是由于地域、时代、民族习俗、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中外的商业空间设计作品在形式处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但优秀的商业环境氛围,在形式方面一般都遵循一个共同的形式法则—“多样统一”,此种形式法则可以理解成在设计的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任何一个商业空间设计作品,一般都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所组成,这些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各部分之间的差别而言,可以看出变化和多样性,就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言,可以看出和谐与秩序。既有变化,又有秩序就是商业空间设计乃至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必备原则。

  一个优秀的商业空间设计,除了要有完美的设计风格、功能需求、设计理念、艺术元素等修饰外,还应具备“动”与“静”的设计思维。它涵盖了二维空间、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环境的设计。但是大多商业空间设计都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如何把握和处理好这种动静关系,是设计师营造商业空间设计的先决条件。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用者的需求由物质享受逐渐转化为个性化的精神享受,因此我们在商业空间设计上要注意视觉效果的搭配,例如现代的科技手段,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整个空间动起来,也可以让商业空间静下去,赋予了空间动与静的力量。虽然目前设计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可是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却变化不大,真正做到商业空间设计的“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要求设计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给使用者和参观者以韵律感。

  色彩是商业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关于色彩感性方面的处理,国内外行业专家对色彩的认识都有独特的见解,就商业环境一般情况而言,总是由多种色彩组合而成,这些色彩一般可以被划分为背景色、主体色、和强调色三大类,例如背景色,具有高明度、低彩度或中性色特性,所用位置一般位于天花、墙壁、地面等,起到背景烘托作用;主体色,具有高彩度、中明度、较有分量的色彩特性,一般用于家具等陈设品设计,体现商业空间设计室内情调的作用;强调色,突出色彩的属性,试用于小面积部位,起到发挥强调效果的作用。在实际商业空间设计中,这三种色调的区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主体色可以与背景色合二为一,有时主体色可以与强调色统一,一切应视具体情况具体要求灵活掌握。

  材料属性与视觉效果同样是商业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材料的特性有很多方面,但是从空间形态和视觉角度来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质感是人对材料的一种基本感觉,是人在视觉、触觉和感知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对材料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现代商业空间设计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和处理材料,尊重材料的本质,了解掌握各种材料的质感,并结合具体商业环境巧妙运用,才能创造优秀的商业空间设计。另外,在设计中选择使用材料时,还应该考虑其特定的视觉因素,由于质感粗犷的材料有“前趋感”,易造成空间的“收缩”,因此不宜用于狭小的空间内,反之质感细腻的材料则比较适合用于小型商业空间设计,当材料的质感从粗到细逐渐变化时,会形成一个大于实际空间的感觉,反之则不同。

  商业空间设计的创意思维不仅仅涉及到空间的限定与组织、界面造型的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形式美的法则、动与静的处理、色彩的感性处理以及材质的属性与视觉条件,因此,一项优秀的商业空间设计作品离不开设计师的构思与创意,同时具备前沿的设计理念,拥有较为熟练的表现技巧,灵活的运用以上原则,所设计的作品才能与使用者产生共鸣。

  1.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思想不仅在物质形体层面上有意义,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上同样有意义。在具体设计时应关心空间形态、尺度与周围自然环境、建筑的关系等一系列具有一定弹性的设计框架。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城市整体环境的前提下,创作出空间形态变化丰富,设计概念新颖,符合当地使用条件的城市商业空间。1.2人性化原则。以人为中心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体现关爱、方便、舒适的活动空间感。城市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1.3生态性原则。城市商业空间作为整个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联系紧密。空间环境的品质不仅要从人的立场来衡量其可适度,而且更要考虑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及平衡性。作为设计师,首先要把“场所精神”定位好,所谓场所精神就包含自然环境背景、生态适应性、植物分布特征等组成要素,在规划设计中以不破坏自然原生景观和乡土植物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应用生态设计的理念,使营造的景观空间更自然。1.4文脉化原则。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分析,文脉可理解为景观各要素之间的文化传承和内在联系,体系在整体和局部,历史和现状的不同层次联系上。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强调文脉主义就是要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科学挖掘城市的历史背景,对于某些城市的特殊文化印记要重构和再现,从现代城市的规划角度保留这些文化基因,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因此,从城市中挖掘并延续富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应是城市商业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原则之一。1.5多样性原则。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组织和安排城市的景观空间,这种景观空间是多样化的,与城市的活动交织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居民的价值认同感,这也是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多样性原则的必然选择。城市景观空间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突出商业价值,但商业价值不是唯一的追求,城市商业空间的多样性才是根本,也更符合现代城市居民对商业空间的价值判断。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环境的景观设计须遵循多样性的原则,保持功能与空间的多样性,并强调不同商业功能和不同规模商业的混合。多样的商业公共空间环境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也是创造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径。

  2.1物质空间形态(第一层面)。2.1.1具有人性化的功能空间设计城市居民是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在设计时须考虑不同人群对景观空间的需求。城市商业空间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区或重点区域,基本功能上是用于承载大型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功能区,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区域,故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城市商业空间的功能,并在景观空间的植物绿化、商业购物、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加大配套设施的设计,从而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此活动。物质空间形态是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属性,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商业广场、商业步行街、商业文化圈等均是城市人群较为密集的区域,这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牢牢把握住物质空间形态这个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属性,提高商业空间的使用率的同时增加其舒适性和文化性。2.1.2与环境要素协调统一的景观形式(1)融入城市基调——与建筑形式相协调。开放性是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城市商业空间的环境要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融入城市基调。对于周边存在历史文化建筑的,须加强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建筑,并拓展城市商业空间的历史文化功能,通过适当的设计手法和建筑施工手段将周围的历史文化建筑借景到整个商业文化系统中,丰富城市商业空间的内涵。(2)景观在视觉上的延伸——广场与街道的紧密联系。广场和街道是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场和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元素上可展现一个城市的商业文化空间,且广场和街道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统一也是城市景观与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纽带。文化街区、文化广场是近年来城市商业空间发展快速的景观空间,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建筑元素往往通过文化街区和文化广场展示,在景观设计上主要是应用行道树、文化长廊、文化宣传牌、LED景观灯、景观雕塑、音乐喷泉、铺装石、园林小品等建筑文化元素,并通过植物群落配置、灯光照明、平面展示、材质组合、音效播放等景观艺术元素将街道和广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2.1.3城市商业空间环境无障碍设计基于城市老龄化的社会背景,有学者提出了“绿色控制”的概念,并主张通过立法的手段制定绿线的标准。绿线内的环境艺术及公共设施的设计,要考虑老人、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可及性和适用性。此外,还须考虑整个规划设计空间范围内的地面高差处理、坡道防滑、地面铺装、地下管道设置、植物灌溉、垃圾箱设置等。城市商业空间环境无障碍设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空间内所有的配套设施要充分考虑低碳环保、文化景观性强、使用方便的特点,一定要摒弃奢华浪费和不符合特定人群使用的缺点,充分展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就。2.2历史文化形态(第二层面)。现代城市商业空间不仅是城市的经济中心,而且可作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载体,商业空间与城市的局部之于整体的有机关系决定了其景观与城市景观应当协同发展。在城市商业空间的营造中,应充分考虑具体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教育哲学等,从特定的角度规划设计商业空间景观。因此,一个好的商业空间环境不仅是一个功能的产物,同时又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特点。城市商业空间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故其景观设计应该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能完成由外至内的整体性。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因而在设计时,要尊重城市的地域文化,注重景观的文化内涵,设计出属于该城市的特色城市商业空间景观。2.3心理意识形态(第三层面)。使用者对空间和场所的心理感受是景观设计追求的最高层面。大部分人会对所处的景观环境做出不同的情感表达和适应性心理反应,这是人的心理学认知在环境空间中所起的作用。再进一步研究可知,人的主观精神方面的因素是形成景观环境心理学评价的科学基础,在环境心理学中将这些心理因素概括为感知、记忆、思维和情感4个基本因素。在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营造出一个令人感到舒适、安全、愉快、生态的商业空间,这样的城市商业空间与环境的耦合度很高,人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参与度也是非常高的。2.3.1塑造符合人们感知常性的城市商业景观人的感知是具有经验性的,因此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正确地感知景观对象,这一特性在视觉感知方面尤为突出,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景观环境信号的收集、整理、校正等有关。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根据视觉对象的色彩组成、明暗影像、大小形状等做成具有经验性的感知判断。在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景观环境空间划分为不同尺度的区域,并通过不同的景观设施联系人与景观空间。此外,在进行商业空间景观营造时应注重“移步换景”的设计原则,即在同一景观空间和不同的景观空间中均不应拘束于单一的景观构成,尽量丰富景观的组成。2.3.2营造串起人们记忆片段的景观记忆景观美学,非常重视景观的审美功能,具体包括视觉景观、嗅觉景观、听觉景观等,这些不同的景观组合就是人们欣赏美景的感性判断依据。通常情况下,景观感知由强至弱的顺序为视觉大于听觉大于嗅觉,尽管视觉片段有时是不连续的一个个独立的画面,但视觉的景观呈现感是最强的。通过这些不连续的片段在大脑中进行叠加和重构即可再现记忆场景,这是个复杂的综合过程,这一特殊现象也可科学地解释为何在一个景观环境中反复出现的特定的形状、色彩、文化符号等就即可使人产生比较完整、清晰的视觉印象。在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就可以很好地应用这一特性,通过平面布置、空间形态、景观重构等建筑和景观艺术设计手法,从景观铺装元素、景观雕塑小品、乡土植物营造、景观文化建筑等方面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商业空间的景观形态变化多样,突出景观空间的场所特征,营造出不同人群的记忆片段,给人们留下比较完整的视觉记忆,使商业空间景观具有可持续的商业价值。2.3.3景观引导人们的思维和情感乡土感是景观文化设计和建筑艺术呈现的最高追求,在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也应尽量体现每个城市的文化印记和乡土感,让城市景观空间具有明显的艺术分辨性。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交织是乡土景观文化设计的两个重要维度,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且也可引导城市居民的思维和情感,因为从人的认知感分析,空间上相互接近的建筑景观在感知时间的过程中一般也是比较接近的;同理,在感知时间上比较接近的物体,空间距离也比较接近。通过上述分析给景观设计师的启示是:景观的设计要重视环境情感的营造,这里的情感是指个体在环境中产生的人文关怀、情绪表达、精神品质等特征,一个好的城市商业空间设计案例可以使城市居民感到环境的舒适和情感的回归,没有陌生的感觉,使城市商业空间的使用价值得以真正的体现。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商业功能区域营造出不同的环境和情感氛围,从而丰富城市商业空间的情感体验功能。

  3.1基于地域环境,营造特色景观。我国南北方的城市存在很大的文化和地域差异性,由于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植物组成、民族特色、建筑理念、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等不同,在城市商业空间的景观营造中也存在各自的文化特色。如在南方很多城市的商业公共空间中水景、植物和户外体验景观更加具有园林艺术特色,现代商业空间和古典园林景观巧妙的融合,营造出了特色商业景观。因此,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是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商业公共空间的决定因素。3.2传承城市文脉,营造特色景观。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传承城市文脉,这点也被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所认可。传承城市文脉不是建筑规划的守旧思想,而是基于对传统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把这些设计的灵感完整的体现在城市商业公共空间中,使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感更强。城市商业空间文脉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景点的保护与延续上,并对传统城市规划风格中的优秀基因进行挖掘,赋予各城市建筑和景观空间更多文化内涵。3.3依托地形地貌,营造特色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构景功能,也是各环境要素的重要纽带,也是决定景观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景观空间划分的角度分析,地形地貌也可有效划分景观空间,即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限制和创造景观空间,如提高或降低平面来创造或改变空间。此外,地形地貌也有控制视觉效果的作用,即可通过建立不同的空间序列来交替地展现和隐藏景观,景观设计师可利用这种手法创造连续变化的景观序列,合理组织现代城市商业公共空间,创造出属于地域景观文化风貌的特色商业公共空间。3.4合理配置植物,营造特色景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带,由于降雨、气温、土壤、大气环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植被气候带,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类型。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要创造乡土性、文化性、多样性的植物景观,就必须从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和具体应用,使植物与环境形成生态适应性、景观美学性、人文历史性。同时,也要从植物的生态设计角度出发,并结合园林艺术的构图原理展示植物的个体、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不同层次上的形式美和意境美,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特色植物景观,反映出植物特有的区域特征,为城市商业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多样的素材,从而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态文化审美需求。

  论文摘要: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是商业地理学的核心。文章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方面深入分析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回顾国内城市商业结构研究的进程,并进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处与发展方向。

  城市商业随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载体即商业中心,是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主体即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经营者,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设商业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故只重视消费者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城市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历史已有几百年,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围内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等级体系、布局规律,以及商业活动主体——消费者空间行为、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文章特指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商贸往来加强,各国各地物产资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场的简单描述日益增多,给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计量地理、行为地理、时间地理、运筹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真正科学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作者将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综述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商业中心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研究注重从商品供给的角度考察商业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和不同商业职能的空间布局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论。杜能提出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最早解释了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苇斯(Getis)揭示了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规律,证实了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加纳研究了商业中心的内部结构,在投标地租曲线上建立了不同商业中心的简明空间。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图表表示出租金梯度与商店类型的关系,认为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生态位,可以确定商业中心的区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商业空间理论的基础,为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德国经济学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区位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地景模型”,创立了服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对城市市场经济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论,构造了边界的无差别线模型。后来,墨苏(R.E.Murphy)和万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业职能为依据,界定了中央商业区的地域范围。

  2,1.3空间分析学派。二战后,地理学界掀起了“数量革命”,复杂的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成为可能,空间分析学派随之产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得出P=ABn。为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P为中心地的人口数。参数A和B用回归的方法取得,当=I时的P值是门槛人口数。1965年,美国学者贝里(Berry)对芝加哥大都市区商业形态区位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都市区商业问结构模型”。1981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引入多变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图表,分析商业区功能性质、区位、易达性、形态、发展规模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一。

  空间分析学派通过大量假设来简化问题,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转为定量数据处理,借鉴统计学、数学分析及数量地理方法解释问题,促进了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科学化。但过分追求技术、逻辑理论系统完美和空间分析的抽象化,使他们的研究脱离了实际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2.2.1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人的作用不切合实际,发现消费者行为对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也开始注重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贝里和盖瑞逊(1958年)第一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首次对消费者前往最近的商业中心购物的假设提出挑战。美国的学者赖斯顿(Rushton)最先从消费者行为观点去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问题,提出行为一空间模型,认为任何一级的中心地的消费者行为均有多样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的程序,从商业设施潜在顾客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大量的有关属性、看法、倾向性、评估变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卫(Davis)提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将消费者行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纳入购物中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1982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完全从消费者的知觉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问题,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

  2.2.2消费者空间结构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业中心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也称商势圈,侧重从商业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1929年,美国学者威廉·莱利(WilliamJ.Reilly)首先创立了商圈测定法则——莱利法则,即:两个商业供给地,对于中间一个消费地消费者的吸引力与两个供给地人口成正比,与两个供给地距离平方成反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探讨消费者空间分布法则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则、阿普波姆法则、加萨法则。

  随着汽车普及,实际距离已不再有很强影响力,莱利法则及其派生法则在商业网点布置中常与现实不符。美国学者哈夫考虑了更多因素,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式中:P,为居住在i地区的消费者选择商店聚集区购物的概率,S,为商店聚集区面积,,为从i地区到商店集聚区所需时间,为消费者从居住区到商店聚集区路程中购物障碍要素指标。

  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实践中创立了饱和理论,通过计算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测定特定商圈内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程度。一般来说,位于饱和程度低地区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饱和地区。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IRS)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零售饱和系数,C为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为某地区每一顾客用于购买某类商品的费用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的营业面积总数。

  上述各种模型对于有效选择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顾客来源与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应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但是,影响消费者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除模型中已经考虑的人口、距离等因素外,还受商店本身的竞争实力、所处商业中心的繁华程度、交通流量、竞争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新设商店要做出正确决策,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必须与商圈实地调查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兴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杨吾扬教授把中心地理论引入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以北京市为例,把城市商业网点分成3级序列:市级、区级、街区级,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北京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现状,用范力农定理求“铜心”,成功地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试验性研究。高松凡论述了北京城市场的历史发展变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了自元大都以来历代北京城市场空间结构特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宁越敏教授实地调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业中心的一套指标。他选取了商业中心内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数等5个指标,对上海市61个商业中心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级别5种类型,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郁文、谢彬等在研究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时应用了这种方法,增加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用6个指标对广州市30个商业中心类型及等级体系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安成谋以兰州市为例,构建消费者购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销售范围与消费者总开支成正比,与该商业中心规模成正比,与消费者花在购物途中的时间成反比,与这一中心与其他中心的竞争成反比。他划分兰州市3级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引入加权平均模型和希尔伯脱模式,分析兰州各市级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据此评价商业中心发展潜力。

  陈忠暖等以商业行业为切入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今后调整方向_1。阎小培、许学强等以广州市为例分别对其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发展趋势、中心商业区进行了分析。仵宗卿开始深入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内部,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历程。

  整体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加上基础数据库缺失,导致关于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制约了国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商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大量涌人中国,必将对零售业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必然要求研究视角与指导思想作相应调整。

  从发表的论文看:朱枫,宋小冬,马才学等人分析了商业地理定位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商业选址的技术路线。但总体上国内研究与新方法新手段的结合较少,GIS,GPS,RS等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科学模拟。

  在研究方法上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国外相关研究为了构筑模型的需要,简化商业布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事实上,商业受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复杂化,静态均衡分析将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必须注重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把握商业布局众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业空间结构规律。

  随着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的渗透,厂商在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驱动力之下,生产方式已由批量生产、内部资源整合、单独的市场竞争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式竞争。这一系列的转变已促成流通企业质的转变。商业业态大致遵循着百货商店一杂货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专卖店一购物中心一仓储式商场一电子商业的轨迹演进,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

  20世纪60年代,ShoppingMall随着轿车的普及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渐被引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专业知识指导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机构和商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址经营决策,促进商业地产知识的普及。

  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政作业全过程。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marketspace),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被视为商业业态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网络虚拟购物对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发展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有重大意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有条件逃离城市的拥挤、喧哗与繁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已出现人口郊区化现象,一些工厂、商业企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发展,尤其是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商业。某些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近郊区商业销售额总量、销售额增长速度均有超过市区同类指标的趋势;商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比重在郊区有增加趋势,在市区有减少趋势;同时市中心的商业区并没有衰落,这种情况有别于郊区化,我们称之为离心化。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城市商业离心化的程度及趋向、与国外对比、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主题动物商业空间综合布线设计方面,既有着与其它项目综合布线系统共同的特点,也有着与其它功能类项目不尽相同的几个特点:1.1系统组成一般来讲,此类项目综合布线系统为末端设计,末端接入原大厦综合布线系统。原大厦已有的综合布线系统通过光纤、网线、网络交换机等形成链路,用于数据语音信号传输,主干带宽万兆,末端带宽千兆。按主题动物商业空间使用要求,设置数据接口和语音接口,满足电脑上网及电话功能。同时设置若干个无线AP热点,实现无线信号全覆盖,满足移动设备上网需求。1.2综合布线点位位置需要设计外网点位的位置主要包括:主题乐园内的办公区域;售票处及各收银台处;出入口闸机位;各拍照点(拍照点位置需结合运营方要求确认);全场Wi-Fi点位。1.3内部各功能分区主题动物商业空间根据饲养动物的不同,结合植物造景,在乐园内设置了不同的动物观赏区,比如雨林区、幻彩区、散养区、海洋区等。除了观赏核心区外,结合商业需求,内部还设置了售卖区、游戏区、餐区、科普区等,前期进行设计需求收集时,需注意避免后期综合布线视频监控系统

  在主题动物商业空间设置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装若干个监控高清摄像头(半球),达到视频监控效果,需实现安全防范、实时监控、存储查询的功能。监控机房位于票房内(设计或施工前需与管理方确认位置)。监控系统供电一般采用集中供电方式,监管系统交换机现在通行模式均采用POE供电方式。监控系统录像时间按业主方要求设置,建议不少于30天X24小时。由于现行高清摄像头使用已逐渐普遍,所有监控水平线线缆,沿顶部桥架敷设,视频线缆敷设至监控机房,接入网络交换机在主题动物商业空间内,摄像头布置需注意以下事项:视频监控建议游客区全覆盖,采用无云台摄像头,朝向来客方向。售票、验票等交易场所要求能分清票证、看清交易过程。企鹅、海狮等哺乳动区、暂养区要有监控。同时,各设备间内是否需设备摄像头需结合管理方要求。主题动物商业空间内餐厅后厨、水吧操作区域需设置摄像头指向操作区域。

  在主题动物商业空间设置门禁系统,除了出入口位置,为了避免游人或无关人员进入设备间,在门禁设置位置上需注意结合管理方要求。(1)在各个主要出入口和设备房间设置门禁读卡器及出门按钮。(2)控制器采用单门控制器。(3)控制主机放置于票房内,但发卡、授权、充值等均可在异地操作(4)门禁读卡器及出门按钮暗装在门侧,底边距地1.3m安装。建议采用IC卡门禁控制系统,集合了当今最先进的射频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数据非易失性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

  在公共区均安装吸顶喇叭,通过背景音乐系统服务器选择播放音乐,背景音乐广播与消防广播可以为两套独立系统,也可以选择二者合并为一套系统。发生火灾时,背景音乐广播将被切除。在主题动物商业空间内,需按使用方要求进行分区广播,不同类型环境对背景音乐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实体生物、环境造景、多媒体氛围、背景音乐共同建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听感受。主题动物商业空间背景音乐系统设置有以下特点:(1)背景音乐系统前端设备(输入端,网络矩阵控制器,功率放大器等)安装在售票区前台内。(2)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作报警联动,并且火灾报警广播优先。(3)系统需具有自检功能。例如常规功放故障以及直流保险丝故障、功放热故障的检测等。(4)系统主机需为标准的模块化配置,并提供标准接口及相关软件通信协议。

  在主题动物商业空间设置互动大屏系统。此互动项目放置在主题动物商业空间项目入口外,由若干块拼接屏组成,配置微软kinect第二代体感摄像头,可以金属烤漆框架。此多媒体项目平时主要用于影片播放、体感游戏互动、品牌联盟宣传、科普等,是对过往人群对品牌的关注了解最直接有效的宣传方式之一,同时配备的体感游戏互动也可以让整个商场增加互动感及欢乐的气氛。

  在主题动物商业空间设置互动跟随投影系统。此项目在步入水景区的黑暗通道中展现,此区域光线暗,通过游客步入通道前行时走到不同的分区时,通过设置在分区的红外感应装置来触发此区域的视频,通过高清投影机投射在通道的前面上。对参观者来讲3D效果的水底生物视频会给人神秘由远入深的视频带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iPad为整馆中控系统的终端,通过对中控软件的开发中控系统把场馆内所有多媒体设备相连接,控制其每天开馆闭馆的多媒体设备开关机,有效的规范了系统设备的非法关机操作,避免非法操作对软硬件系统的破坏,从而优化了多媒体整个系统的故障率及使用寿命。

  “碎片化时代”是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意味着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代之以分离的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碎片化时代”的形成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我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其根源;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趋向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碎片化”。社会阶层“碎片化”意味着消费阶层的“碎片化”,因此多种消费形态与模式并存的状态出现。满足人们个性化消费行为的实体商业空间十分稀少,国内一线城市虽然已经在努力尝试“体验式”购物中心的营建,然而由于我国土地政策的特殊性,大部分开发商在最终确定商业指标后往往只能去建造背道而驰的大体量“盒子”,“盒子”建成后又为了如何用“烂大街”的连锁店铺将其填满而绞尽脑汁。消费者们早已不满足于旧有实体店铺的消费体验。近年来国内实体店在电商的冲击下已经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倒闭潮”。据新浪财经不完全统计,2015年中国百货关店席卷了17个省市自治区、14个品牌、63家百货门店。2016年在百货、购物中心以及大型超市业态中,46家公司共关闭了185家门店,百货与购物中心业态关闭56家门店,大型超市业态关闭129家门店。实际关店数还远远不止。但有意思的是,随着电商成本的不断攀升,在消费者日益膨胀的体验式消费需求下,线年的洗牌之后终于来临。报告高度肯定了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成就,同时提出了新的发展策略。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未来,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将通过向各个产业的渗透,推进实体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而实体商业空间的转型和发展能够带动更多线验店铺的出现,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介于“碎片化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于消费体验的个性化追求及实体商业空间的“文化体验式”发展趋势及发展现状,本文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1.美国商业中心的兴起与发展。美国商业中心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来源于欧洲的Downtown百货商店形态到第二阶段基于汽车业繁荣和郊区化居住模式而产生的郊区大型“盒子式”购物中心,再到互联网经济发展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冲击,强调购物环境与体验的第三代“改良盒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购物中心模式即“家庭式日托中心”,经常出现的场景便是以家庭为单位在位于郊区的商业综合体里进行“购物-用餐——娱乐”一站式消费行为,停留时间超过半天以上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模式以一种标准化的产品逻辑,迅速填补了周围居民日常的消费与娱乐需求。在空间布局与设计方面千篇一律,低层为化妆品与服装售卖区,高层为餐饮区及娱乐区,店铺以均质化的方式连排设置。消费者在经过公共通道时与店铺的直接交流仅通过一个挂有连锁logo的立面来展示。同时动线布置的主旨是希望消费者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本不想购买的商品区域,而增加更多计划外消费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化的“盒子mall”不可避免地在本世纪初进入了瓶颈期,面对消费阶层“碎片化”导致消费疲劳的窘态,各个大型城市在之后的十几年内都进行了彻底的升级改造.ShaheenSadeghi,美国商业品牌AntiMall的创始人,一位商业嗅觉敏锐的艺术家,从1994到2012的18年间,在洛杉矶地区做了三个实验性的商业空间,从建筑空间到商户形态方面来呼应新型消费群体的文化体验需求。他把整个商业空间定义为一个文化展览去策划,每个商户作为个性明显的独立展品而非进驻商家去营造整个空间的体验氛围,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在1994年创建的第一代案例“TheLab”中,设计师以“年轻人的秘密花园”为设计概念,通过开放式街区的空间形式给消费者的体验行为营造了更多的灵活性。粗犷的工业风格室内设计迎合了19-29岁年轻客群的喜好与品位。在商户形态的选择上抛弃了千篇一律的大众店铺,独树一帜地引入独立服饰潮牌与生活服务商店,并且在园区提供场地供艺术作品展览、独立乐队表演、慈善活动及户外婚礼等,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在“TheLab”取得开拓性的成功之后,第二代作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于2002年应运而生“TheCamp”。“TheCamp”的受众定位依然是19-29岁的年轻客群,但更加具有针对性,强调非正规的户外运动体验。空间设计以简单动线连接各个风格迥异的独栋建筑,营造开放式街区。设计风格上更加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