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专集 多元共融城市焕新——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新闻资讯     |      2024-03-05 04:45

  “城市剩余空间更新作为城市存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议题,由于其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多专业合作,对不同的剩余空间做出科学客观的研判,综合内部和外部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创新理念和方法动态统筹其规划设计更新途径和策略,尤其对全面更新和微更新的剩余空间要进行分类引导落实。对不同类型的剩余空间通过合理而可持续的挖潜更新进行积极化提升,是人民城市意义下设计为人们服务的体现” [1] 。在城市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通过景观更新去满足群众公共生活需求。

  [1]侯晓蕾.城市更新进程中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途径:以桥下空间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8):12-19.

  波特兰系列广场由美国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设计,将8个城市街区的更新项目融合为一个连贯的空间。设计以起伏台地、林荫道、小径和独特的喷泉构成,通过小路引导人们欣赏不同景致。系列广场成为波特兰市公共集会的核心地点,犹如一个调节城市活动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

  设计初衷是为了丰富公民的娱乐生活,具备大胆的艺术性且极富凝聚力,打破了过去美国城市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传统。融合了自然、艺术和社会的元素,引领了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新趋势。

  波特兰系列广场已成为波特兰市中心的灵魂和喷泉区的地标,是太平洋西北地区自然主义的典范,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共享的公共空间。

  该项目旨在推进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场街和乔治亚街公共空间的干预和设计,帕顿大厦是该街区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层住宅楼,位于市中心,居住密度较高。然而,多年来居民对街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存在争议。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设计团队采用了一种包容、适应性强且公开透明的设计过程。

  设计团队通过“公共领域行动计划”为该改造项目取得了资金支持,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方与客户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与当地艺术家合作,在环绕大楼的街道、人行横道以及侧方步行道上绘制了由曲线组成的马赛克图案,其中穿插直线元素,通过黄色、蓝色和绿色的搭配让地面变得更加生动。该项目为加强多元群体关系提供宝贵机会。

  整个设计改造过程为不同观点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取得了积极的反馈。通过创造更安全的街边环境,使居民重新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共空间。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设计团队实现了积极而有意义的社区更新。

  位于北京市什刹海北岸的鼓楼西大街是一条拥有近800年历史的斜街。街道周边环绕着众多历史古迹,两侧保存着许多绿树,环境古朴优美。建筑主要以传统四合院为主,展现了北京老城的独特韵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斜街周边区域经历了湖面缩小、水系变迁、人口增加等变化。街道两侧违建、交通堵塞、乱停车等问题逐渐侵蚀着老街的风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团队提出了“鼓楼西大街三年复兴计划”。该计划从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和文化活态4个层面对街区进行整体提升,进行了立面整治、公共空间提升等一系列改造工作,旨在建设宜居、绿色、韧性和智慧的人文街区,推动老城的复兴。

  本次街区改造编制了首个街区整理与复兴三年计划,设置了首个对外开放的复兴历程展示中心,提出了首个“稳静街区”公共空间提升理念,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批复后,首个在核心区完成更新亮相的历史街区。设计团队通过综合手段,恢复和提升了鼓楼西大街的历史魅力,推动老城的全面复兴。

  “宫下公园”项目是对于当今公共空间逐渐商业化、商业空间也日渐公共化的现状进行探索的典范。该项目将公园、商业和酒店融为一体,以满足人们对于“休憩”和“繁华”的真正追求。

  “宫下公园”是一个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开发的综合设施,公园位于一个公共停车库的屋顶。原公园因地基结构老化导致抗震能力不足,同时存在年久失修和无障碍设计不足等问题。设计团队的目标不仅是提升涩谷和原宿地区作为世界著名商业区的便利性,还要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灾害问题。

  在对公园和公共停车库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该项目整合了新建的4层商业区和18层酒店等功能,充分利用东京都市中心的公共用地,实现了城市公园的更新升级。

  设计团队通过引入拱形的“林冠”来提升公园的绿化,这个曲线形状成为涩谷城市景观中独特的象征。此外,“林冠”还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功能,提醒游客他们已置身于“宫下公园”。

  项目团队旨在于住宅区内为居民打造一个可以娱乐和休闲的公共空间。设计重点是构建2个独特的露天剧场,为项目增添亮点。居民们可以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锻炼身体、晒太阳和观看比赛。而木制的露天剧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工作、社交和下棋的场所。多层次的植物营造了私密和舒适的氛围。

  项目工程设计在混凝土露天剧场中安装定制花盆和种树的花坛。特殊的水管系统解决了水流停滞等问题,经过对排水系统进行精确计算,并将水引导至接收盘,然后排入雨水管道。

  除了配备太阳椅和象棋桌的露天剧场,设计团队还为项目设计了高质量的排球和足球运动场,并考虑到未来项目发展的空间需求,打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公共空间,深受住宅区居民的喜爱。

  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是回龙埔片区城市更新综合开发的重要配套开放空间。然而,居住地块分散且大小不一,界面复杂,现有的老旧社区公园已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对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

  面对紧迫的需求和复杂的界面关系,设计团队以人和活动为核心进行设计推演,回应当地的历史文化,满足周边建筑的功能需求,以社区中心绿廊为基础构建了适应地方特色的空间结构,连接住区和公园,为新老居民们创造了一系列亲切、实用、功能灵活的户外公共空间,并打造了一条全新的公园街道。

  新建的社区中心包含了文体活动室、社区商业、社区管理与服务用房、警务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祠堂等公共活动功能。通过一条平行于新建筑的树阵休闲廊道空间,景观设计整合了零碎的建筑空间界面,为居民提供了丰富而灵活的社区户外生活场所。

  项目展示了在整合多样需求和界面关系方面的创新思维,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景观构筑,为社区打造了功能齐全的公共空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乐山绿地是位于徐汇区乐山社区中心的一处公共开放空间。在改造之前,绿地内部空间昏暗,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当代市民的休闲需求。

  更新设计以“乐”为基点,以“众乐之源”的理念组织了一个适合各个年龄段、宜游宜观、可憩可玩、可阅读共享的多元景观空间。设计团队不仅为整个社区的景观公共设施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还为周边居民和办公人群打造了时尚优美的城市空间,重新塑造了徐家汇城市繁华区背景下的公共生活场所。

  乐山绿地以一条全长80 m的“众乐之廊”作为主要空间线索。大跨度的轻型结构保证了廊内外视线和行为的畅通,廊下空间融入景观元素,为市民提供遮阳和避雨的愉悦休闲空间。设计团队将共享阅读空间、绿地管理用房等功能聚合在廊下空间,响应了公共空间休闲、社区治理、公共管理等多个公共议题。这个项目在城市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公共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深圳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城中村,为城市环境带来一系列挑战。位于宝安区新安街道的灶下村就是一个亟需改造的典型。随着逐渐被高密度城市包围,村落原有的文脉逐渐断裂,本土记忆接近消失。街道设施老化和公共空间缺失,建筑立面老旧,底层商铺招牌杂乱,环境杂乱破旧,使得社区缺乏活力和参与度。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灶下村进行了景观提升改造,旨在保持现有的人口结构,尊重现状,并积极回应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设计团队通过重新定义边界、组织整体环路和利用闲置空间,重新构建了灶下村的日常景观,尊重本地文化。

  违章建筑被拆除,边界被打开,公共空间被优化,使得古榕树下的空间最大化,成为一个供人休息、游玩和交流的珍贵空间。在村落中,这个开放的角落成为了交流的重要场所。

  项目位于孟买市中心多条主干道交汇的立交桥下,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总长度超过11 km。然而,周边道路的交通带来了严重的噪声污染,并形成了屏障,阻碍了人们的流动。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设计团队对立交桥下的大面积闲置空间进行了改造,打造了名为“绿里乐园”的项目。通过将混凝土基础设施转变为服务于当地社区的公共空间,增加了社区急需的便利设施和绿化区域,提高了交通流动性,为社区赋予更强的特色。

  该项目解决了立交桥带来的负面影响,缓解了该区域缺乏绿化空间和便利设施的问题。这种概念性设计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类似的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发手段,并为印度高密度大城市中的闲置空间转型改造树立了新的典范。

  MVRDV 事务所.激活基础设施:MVRDV在孟买“绿里公园”项目中打造的高架桥下社区空间[J].风景园林,2023,30(8):58-63.

  位于苏州河普陀段武宁路桥北岸的桥下驿站是该地区城市更新的先期示范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塑造向社区倾斜的日常公共空间,将桥下的消极空间积极化并提升环境品质。

  由于每块场地条件局促且复杂,无法使用标准化形制的驿站设计。因此,设计团队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空间构形方式——菜单式定制,即将构成驿站的不同功能空间(如卫生间、休息室、小展厅、小花园、檐廊等)看作相对标准的空间组件模块,根据场地条件进行定制组合。

  通过菜单式定制模式,设计团队可以灵活地根据每个场地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空间的拼合和调整。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不仅适应了复杂的场地条件,还满足了不同功能需求的多样性。驿站内部的各个组件模块相互衔接,共同组成一个功能完备、舒适便利的驿站空间。

  曹杨百禧公园是一个特殊的线性空间,曾经是铁路用地和农贸市场,如今成为上海超大城市中的剩余空间。如何再利用这个出乎意料且充满惊喜的边角空间,成为进入城市存量时代的必要思考。

  以“3K通廊”为概念的曹杨百禧公园将艺术融入曹杨社区生活,为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提供了多维度的回应。设计团队通过挖掘场地的文脉,构建空间场景,重塑街道绿网,形成南北贯穿的步行纽带,进一步拓展了曹杨社区的有机更新。

  公园被定位为居民日常文化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尽管场地狭窄,但通过立体化、复合化的手法,设计团队成功地将空间延展了3倍,为附近的住宅区、学校、商业办公等不同使用人群的休闲活动场所拓展了边界。

  为了减少公共空间对周边居民楼的干扰,南北贯通的高线 m的景观长廊划分为南北两翼,聚合了10组场景,满足了聚集、活动、娱乐、休闲和运动等公共服务的需求。立体长廊从核心向南北延展,串联社区的活力,形成了一个互不干扰且交错对话的多维立体空间。

  布里斯班铁路桥下的一个被遗忘的停车场,在项目团队的改造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艺术、娱乐和旅游目的地。场地种满了蕨类植物和攀爬藤蔓,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在满足无障碍和可拆卸景观的设计要求下,设计团队采用了曲线砖砌结构作为框架。中央亭提供食物和饮料,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之中。精心设计的木制家具提供了丰富的座位,以蕨类和繁茂的植物为主题,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

  费什巷镇广场目前拥有超过3500种植物,将原来的混凝土地下通道转变成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亚热带雨林。这个广场全年对公众开放,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感受布里斯班温暖的气候。每棵树蕨都配备了特别设计的喷雾系统,为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