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设计,为客户实现盈利;办公设计,为企业提高生产力;住宅设计,为增强家庭幸福情感;公建设计,为辅助公众需求与城市发展。
李卓先生,美术设计专业,英国桑德兰大学MBA硕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级室内建筑师,IPH国际心理催眠师;ICDA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任理事职务,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装饰艺术与科技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任装饰艺术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职务。自小在家人的熏陶下学习美术。毕业后在中国的首都北京生活,深耕室内设计领域二十余年,累计完成案例千余项。在创作中成长并突破行业局限,利用自身优势跨界投资多项产业。循环创业中接触不同商业的运营体系,使之在设计中融合商业思维、管理思维、心理学等知识领域,从而探讨更深层次的设计精髓。
千禧年以来,中国迎来经济的蓬勃发展期,大量基建项目投入市场,互联网领域的萌芽期也吸引顶级国际资本进入。我们抓住市场的需求,于2003年组建设计团队,开启创业征程。
顾客是最好的老师,市场是最好的学校。仅2005年期间,李卓受国内一些大型建筑公司的委托,设计并交付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国家行政学院、建设银行总行,国机集团,国电集团、中央电视台CBD新台,民间俗称大裤衩等工程;每一份设计项目都是几万至十几万平方米的大型工程。从平面布局开始,延展至方案设计、效果图及动画表现、设计思维的阐述。艺术的较量,辛苦的付出,每一次都直击重点,凯旋而归。
之后又陆续完成,中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世界排行第五的“瑞华会计事务所”办公总部、中国最大的信托基金“中融信托”办公总部、太极集团、万达地产、富力地产;美国三大对冲基金Tiger Management、DCM资本;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NTT电信、香港君悦酒店、东亚银行等世界知名企业。
涉及办公、酒店、餐饮、影院、私宅等不同类别的项目设计与工程,年均服务客户百余家。
大量的设计任务使李卓不仅积累了丰富、高效的设计能力,还熟知不同领域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
李卓讲述了一个2019年的餐饮案例,客户投资一家约1500m2的高档餐厅,位于北京东三环富力城商圈;客单消费300~500元。与三位联合投资人及厨师长沟通后,我们开始平面功能设计,同时统计餐厅的用餐人数,翻台率,测算营收额;计算食材、房租、雇员、损耗、税金等成本;最后测算结果年毛利润仅一百万人民币,每个股东仅能分红三十余万。还未计算管理团队提成,投资摊销等费用。由此可见,测算结果与客户构想的利润相差甚远。餐厅的房租、装修、家具、设备、人员培训,原料购置,全部投资约一千万,需十年回收成本!
当这条路行不通时,大家又讨论是否可以转型做其他类别的餐饮,例如海鲜自助,但分析周边客户群体后,依然无法达到消费标准,最终项目夭折。之后,作为股东之一的房东将房子租赁给一家知名美国餐饮品牌,实现了更大程度的个人利润。
这是典型案例,我们遇到不止一次,投资人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测算出盈利数据,当具有经验的设计师介入时,能帮助项目从图形转化为数据。而项目如果缺少设计的技术支持,资方只能凭借经验或考察周边同类项目的盈利标准,当盲目的投入大额资金后,却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许多知名的连锁品牌都标配设计团队,这是无法逾越的环节;基础做好了,运营团队便可大展拳脚,否则累死也无功。
我们经常做设计的同时帮助客户测算盈利数据。这个案例未启动,我们失去了一个份合同,损害了自身收益;但如果没有为客户着想,仅完成一份漂亮的设计成果,却换回一个失败的商业产品,这并不能算成功。我们帮助客户挽回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培养了可信任的口碑,创造了良性的设计环境。
懂得商业运作模式的设计师,能有效的辅助投资人控制风险,这本应该是职业经理人或商业顾问的工作范畴,而在实体产业中他们缺少规划设计的能力,许多民营企业家又缺少相应的意识。
室内设计中,平面布局是最先开始的一步,也最为关键。设计师的空间感知能力需要有极强的敏锐性,要保证实用性,还要富有创造力;这需要天赋和经验。2005年,我们投标建设银行总行的设计,仅凭借平面布局图的极大合理性,即一轮淘汰其他竞争对手,完成设计中标。所以,设计师要懂得企业管理,没有足够创业经历的设计师很难认知到。而不同企业类型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熟知客户痛点比一切都重要,设计内容不能堆砌,无需太多,只要一个真正的要素击中了客户痛点,便是赢得了整场比赛。
再分享一个案例,李卓描述2013年投标“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办公楼设计,因项目体量约一万平方米,投标的都是行内知名设计公司。这个项目与普通的办公项目略有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都有个相同特点,体制上属于合伙人制企业;换句话说每个合伙人都是老板。瑞华全球排名第五、中国第一,规模庞大。主要合伙人二十多名,普通合伙人两百余名;合伙人每人需标配一间独立办公室。按照大厦的结构,采光窗的面积是有限的,很难实现每间办公室都具备采光及可开启的通风窗。客户负责人很清楚这一点,也是他们非常棘手的问题,至少需要协调10~15%的合伙人坐进没有采光的小黑屋,这种不能一视同仁的区别对待,将流失得力的人才。
设计招标时甲方并没有提出这个难点。但作为设计师需要找到客户的痛点,帮他们解决问题。大厦原结构柱距之间只有两个开启窗,设计两间办公室很合理,也没有难度,但不能满足全部合伙人的办公室一致的需求,若改变为三间办公室,解决了自然采光,但其中一间没有开启的通风窗,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作为设计师,如果将问题抛回给客户很容易,但这不是我们的原则。我们了解到客户公司架构和人员数量,改变了一个设计细节,这也是超越其他竞争公司的中标点。
将所有的独立办公室从窗户向内平移1.2米,在临窗区域设计类似内部阳台的空间,两个柱距之间仍然设计三间办公室,房间前后两侧均为玻璃隔墙并开门,三个房间同时共享一个阳台,这样每个合伙人的办公室都是相同的面积,有采光,共同享有两个自然通风窗。
一个小技巧解决了客户最头疼的问题。虽然牺牲了一部分面积,换回来的是平等,不偏不倚,保证了每个合伙人良好工作心态,提高了积极性与生产力,实现了更大的企业价值。设计汇报过程中,我们运用立体模型,动态展现了空间结构。不仅完成了两百多名合伙人的办公室分配问题,还余出许多自然采光空间给普通员工,这对于客户完全是意外惊喜,让空间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个案例是设计师从管理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我们是客户公司的负责人,当面对这么多名合伙人,让谁去坐小黑屋都会不开心,未来将是人心涣散,人才流失。当痛点被我们击破,提高了企业生产力,其他的不良连锁反应便可以迎刃而解。
在比价环节中,其他竞争团队提出质疑,认为无法实现需求,此时,我们就已经稳操胜券赢得了本次竞标。
任何设计都不能墨守成规,很多人觉得办公类项目比较简单,其实合理化空间是很难的基础设计环节。同样的办公类型,央企国企与民营企业的设计方式会有不同,因为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不同。而不同行业,如互联网企业、金融公司、文化公司、服务型公司也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以上两个案例,仅局限在阐述平面布局的设计范畴,若延展到装饰风格,色彩、材料、光源、软装以及消防、空调等环节;还有人文因素,管理者的性格,创始人的经历,企业风格,社会角色,都会影响设计成果。有非常多的内容需要深入探讨。
设计中,一个要点可以突破全局;很多设计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不同类型的方案,几十张效果图、概念资料,却不能打动客户。正是没有挖掘到客户的真正需求。很多客户并不成熟,无法正确表达出想要什么效果,也不能正确认知到好与坏,这需要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设计师或团队在更高的层面观察,引导,培养客户。良性的成果也会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返工,改方案的概率,为工程团队、销售团队、预算团队减少作业难度,节俭造价。
李卓一直深耕于室内设计领域,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阅历,自身创业多年,期间还投资其他产业,深知企业运营的精髓;深造并取得英国UOS大学MBA硕士学位,还学习心理学等专业,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将之融合在设计领域中。
这类项目门槛较低,初学设计师都是从这里开始,很多人认为住宅项目与主人打交道,要处理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比较辛苦,没什么含金量,这个问题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入根本。
设计师如果是私宅主人的多年好友,那么肯定能够做一份完美的设计成果,因为足够了解客户。私宅的设计犹如一本故事传记,讲述主人及家人几十年的人生;爱情的甜蜜瞬间、事业的心酸历程,陪伴孩子和父母的快乐时光;要展现每个能感知、感动的细节。这些感情无关他人,只对主人及家人。将这些情感转化为具象形态,融入在空间中。
深度挖掘家庭中曾被遗忘的幸福,让环境不经意间提醒他,唤起他的前意识,使他回味过往,享受其中;放松自我,时刻快乐的面对人生,又无憾自己的过去。
当设计师真正从这一角度出发,这将不只是设计作品,而是助力一个家庭幸福梦想的乐园。我和很多朋友讲过,如果有时间去做住宅类的项目,首先需要和主人及家人成为朋友,陪伴、观察他们的生活,看他们之间如何相处,怎样对待彼此和朋友,怎样做事业,体会他们的快乐,困苦,爱好,习惯,怪癖;看到他们最阳光的一面和最黑暗的一面。犹如写一本书,走入内心,将文字化做设计,融入他们的家。当你精细准备的设计成果围绕在他生命中时,也将开启他新的人生,让家人展现出羞涩的爱与坚强的心。
这些是我从业多年的心得,累计的感悟,思考的沉淀;在如今快餐式的社会运行轨迹中,委托人与设计师都是匆匆过客,很静下心来思考真实的本质。我希望能够启发年轻人,利用自身的成长轨迹,相互弥补不足,造福自己和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