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某类产业,如半导体和高新技术产业成就了圣何塞所在的硅谷,也可以是某类文化,就像提到ACG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日本东京的秋叶原。
尤其是城市文化,如今已超出「精神符号」的范畴,成为城市打响知名度、创造新产业、吸引新人口新消费的重要发展锚点。
这些锚点逐渐成为城市的品牌,为城市发展创造出人气、名气和经济效益,吸引人们前来的同时助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品牌的诞生和传播,要靠「天意」,更要靠「人为」,尤其是把城市文化符号运作成为城市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发扬和经营。
「十三五」以来,我国出台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发改委、文旅部等部门在扬州召开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明确将大运河江苏段确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和试点省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现在各个城市注重打造中华文化标识,夯实文化自信心,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在众多文化符号中,运河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代表城市、代表中国的大IP。
在中国版图上有着「一纵一横」两条血脉——「一横」是长城,「一纵」即为大运河。总计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由隋唐、京杭、浙东等运河组成)被称为古代的「高速公路」,不仅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更是极具地标性的「超级IP」。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缘河而起、因河而生的城市是运河流淌结出的生命之花。
京杭大运河贯穿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在古代中国南北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条商运繁盛的水道两岸兴起了数十座商业城镇,南北物资商品在沿河各港口汇流集散。人们伴河而生,依河而作,沿河而栖。
在中国古代漕运的辉煌时刻,运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也持续增强:它不仅是国家的生命线,对于运河两岸来说更是一条繁荣的经济带,对古代经济的贡献不可估量。
运输技术逐渐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漕运的衰弱,运河的国家性与政治性式微,逐渐遭到遗忘。与此同时,河道不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也随之出现。运河传承一度面临「断流」的风险。
从被滋养到守护,当运河的运输功能淡化,城市积极破题,成为璀璨运河生命的守护者。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如今的运河虽然弱化了运输渠道的作用,但对城市的滋养、城市对运河的守护利用并没有变弱。运河已经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城市之中。
那么现在的运河对于城市意味着什么呢?是历史的经脉?是文化的遗存?又或者只是一座城市风情的载体?
许多城市如今已经将运河融入了城市发展的体系中,运河已经成为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IP。
比如,荷兰乌得勒支老运河已经与城市融为一体,沿岸仓库改造为饭店与咖啡馆,与河流共同构造城市生活中心,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埃及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地中海与红海,促进国际贸易的同时为埃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埃及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但运河对于城市的价值可以更多。如今的运河可以成为城市新功能、新风貌、新消费的主脉,可以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可以重塑城市品牌,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势能。
恰是扬州把握了运河新势能的发展关键,化运河这个文化IP为城市IP,打造了如今中国的「运河第一城」。
运河首段扬州曾因运河三起。在夫差、刘濞、杨广的努力下初步形成水运枢纽经济模式,奠定扬州经济中心的地位,是为扬州的「一起」;
隋炀帝开凿中国大运河后,扬州成为全国文人的中转站,奠定人才枢纽的地位,是为扬州的「二起」;到了明清时期,扬州作为运河中枢,以经济基础孕育诸多文化,成就文化高地,是为扬州的「三起」。
在此过程中,运河也成为扬州构建运河IP的基础。「一部运河史,半座扬州城」——作为运河源点城市,整个扬州就是一座运河文化博览园。
虽然有着许多的世界遗产点,扬州打造运河城市并不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运河沿线中城市量级高于扬州的实在是比比皆是:北京、天津、杭州……
能在一众运河沿线城市中突破重围,从最初的造势到最终的引领风潮,将自身塑造为运河城市的典范,扬州通过「立名分」「行本分」「树身份」,将「运河城市」的名片逐步焊在自己身上,步步为营实现了城市与运河IP的强绑定。
面对众多体量大于自身的城市,怎样争取建设运河城市的机会?当然是要首先喊出声音,贴上名片!在拯救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进程中,扬州担当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
实际上在大运河申遗之初,扬州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不论是直接推动大运河申遗的「运河三老」发表公开信的地点,还是「大运河最南端城市」的名头,各种方面都对扬州牵头申遗不利。
但著名学者舒乙曾说:「扬州是一个‘点’,是运河开凿的‘起点’、盐运的‘起点’、陶瓷运的‘起点’,是长江和运河的‘交点’,是鉴真东渡的‘出发点’、徽班进京的‘始发点’、扬州画派的‘聚集点’,总之,是运河上的‘第一点’。」
虽然不及部分沿线城市,但扬州仍有独特的运河文化。于是扬州认真准备,积极争取,最终成功挑起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大梁。
从扬州取得大运河申遗资格开始,扬州与专家学者联系,与沿线个城市「拧成一股绳」,共商推进运河保护与申遗。
2008年起,扬州组织承办一年一度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当年3月发表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扬州共识》,通过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
2009年,扬州在申遗联盟各城市中率先公布、实施《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这一规划被纳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保护扬州运河遗产的政策依据。
一次次牵头、组织、协调、联系、督促,扬州用扎实的工作践行着历史、时代的重托。功夫不负有心人,大运河申遗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扬州与运河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向外传递出「运河扬州」的原始信号。最终成功「立名」,则是为运河扬州提供了更有效力的名誉背书。
有了名分的「壳」,就要丰富内里的「瓤」,落实运河之都的职责,让名分名副其实。扬州从生态、文化等层面,拉出保护与传承大运河风貌与价值的框架,形成了打造运河城市的纲领内容。
扬州不断提升运河流域文化与生态环境水平,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淮生态大走廊」和「大江风光带」规划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同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生态运河建设。
治理过程中,扬州市制定并启动古运河片区「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对古运河水系进行分区分片的系统治理,环境保护从「聚焦水利」转向「水岸同治」,从水上、陆上两个角度赋予大运河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启动智慧监管措施,使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进行河道巡查,全面提升河道管理保护的精细化水平。
另一方面,不断挖掘、保护与培育优秀运河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
扬州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上不仅保护文化要素,更保护、恢复了文化景观;不仅保护静态历史建筑,更活化了人们仍在使用的活态历史街区;不仅保护单个文化遗产点,更注重「线性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保护古代的、近代的,更保护了现代的、当代的;不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水」起笔,2022年4月11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后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将营造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的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空间,将沿线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连点」「成线」「组网」,促进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保护和塑造。
同时健全运河遗产综合展示体系,培育主客共享的运河文化空间和旅游「网红打卡地」,以科技赋能智慧文旅,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预计到2025年,扬州将沿运河建成1至2个彰显大运河文化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2个左右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0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将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打造成令人向往的中国大运河旅游首选地。
在有了名分、行了本分的基础上,扬州成功「抢注」运河品牌,从出发到坚持,持续领跑「运河扬州」真正长期的生命力。为了使运河的城市品牌保有生机,强化运河之都的名片,扬州放眼世界,加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从2007年开始,扬州牵头联合国内外多个运河城市举办运河城市论坛,每年汇聚中国、法国、英国、爱尔兰、荷兰等多国的运河城市管理人等力量齐聚扬州,共同推动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世界运河城市繁荣。
2022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次升级成为国家级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自2007年首次举办开始,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坚持「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特色」,截至2023年已经举办了16届,已经成为全球宣传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推动运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这同时也不断向外界传递着扬州「运河城市」的信号。
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8月24日于扬州举行,论坛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开展对话交流,形成了世界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扬州倡议」,当天还举办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运河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3个分论坛。
打造运河扬州的城市名片,扬州做到了真正做到了把运河符号写进老城里,写到景区中,刻在新城上,画在城市发展的蓝图里。从规划到景观,从街巷到内容,从生活到消费——扬州,让运河的生命与城市的生命牢牢绑定。
扬州用整座城市承载运河,运河对于扬州而言,不再只是几条水道、几个故事,而更是老街里的号声,是瘦西湖从「烟花三月」到「永不停歇」的运河,是运河三湾风景区新地标与古广陵的千年对线. 运河城烟火气:推动街巷千年对话,以「文化全息」推进街巷更新
自古就有「北京胡同扬州巷」之说。要说起扬州街巷的灵魂,是大隐隐于市的名人故居,是富贾一方的运河盐商建造的私家园林,但更是街巷中保留千年的烟火气!
老城街巷已经成为运河历史的文脉所在,运河带来的市井生活,就在老街巷之中。最初,运河带来的盐商依河而居,逐步建立起河岸附近的街巷以便于生活与贸易往来。
如今运河城的老巷纵横交错,串起了名胜古迹,更是串起了大运河的历史。扬州延续运河文脉,以「文化全息」的策略让运河推动街巷的重生。
为了推行古城保护,扬州对古城建筑景观修旧如旧,复现明清的古城风貌,再现跨越千年的历史。不仅沿街建筑采用微更新的策略,还将街巷中的盐商园林进行维护修缮,开放作为人们了解运河盐商文化的窗口。街巷中也加入微景观布置元素,打造古韵古香的运河街巷。
与此同时,为了保持人文历史原真性,扬州在进行老城更新时并没有驱逐原住民,降低街巷更新对于原有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最终,扬州街巷呈现一条主线作商业文旅,两侧延伸是市民生活的传统与现代并存、商业与生活共生的新型鱼骨街区样貌。
真正让街巷活起来的当属文化。扬州赋活大运河文化空间,为街巷「定制」不同主题。主题化焕新的同时向街巷中引入新业态、新活动、新内容,打造街区文旅融合新场景,让老街巷与运河文化接上时代潮流。
一方面,扬州活化利用街巷空间,在老巷中植入非遗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以仁丰里为例,截至2023年6月,仁丰里已经形成木偶等各类文化空间53处,文化工作室30家。吸引了各类非遗人才24人,常驻人才68人,活跃创客202名。
另一方面,以街巷为载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了鼓励文创爱好者以文创之力助力「古运河重生」,仁丰里街区曾举办「2021仁丰里·运河文创节」,核心活动「扬州游礼」文创设计大赛线上线下融合推广,鼓励个人与团体进行作品投稿。
街区内还设置了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售卖点,为文创工作者的产品变现提供了场景。
此外,扬州注重打造常态化的节庆活动,定期举办民俗市集与文化节。如仁丰里街区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围绕「四时八节」和重大节庆举办不同主题的「仁丰里民俗文化节」。
皮市街是扬州曾经繁华的皮货一条街,现在是老扬州与新市井文化交融的街区,总体打造「店铺林立、商肆繁盛」的年轻化旅游休闲街区,也与过去的运河街巷繁盛场景呼应。
另一方面,皮市街定期开展多样的街区潮玩活动,促进游客在街区「深度游」。如推出运河文化彩色的套章,以多色彩、多样式的套章样式增加趣味性。同时还举办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流活动,如「唤·醒咖啡文化节」,重塑街区的商业活力。
「立足扬州,放眼国际」是扬州打造国际运河城市品牌的行动标的。扬州以古巷为载体,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阮元是扬州出生的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曾与韩国著名使节金正喜结下深厚友谊,阮元家庙就位于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2月,韩国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理事等受邀前往扬州访问交流,并在扬州阮元家庙种下「中韩友谊之树」。
将离散的景区以一定的逻辑整合起来,能够为游览者提供更加完善有趣的游玩体验。将「连线」权交由游览者,虽然给予了游客自由度,但一条合理的线路需要对文化历史深入的挖掘。这不仅会耗费游客巨量的时间,初次游览者更会有「望而却步」的风险。
因此,为了加强街巷的串联与联系,强化运河街巷的城市名片,扬州以街巷为载体,以官方为背书,主动提供多样的路线串联起运河的历史文化。
对于自由游览的游客,提供创意文化地图便于游客进行参观打卡。如仁丰里街区的地图采用「通关文牒」的形式,提供了创意的「旅行护照」。同时,街区内还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提供大运河沿线定制研学游路线,利好亲子游。
扬州还举办主题定向赛,以赛事的形式引导参与者沉浸式打卡扬州城。通过举办大运河城市定向赛,扬州将优秀的传统古城文化变成生动的故事剧情,打造沉浸式的城市定向新场景。
2023年大运河(扬州)城市定向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200名运动爱好者参加了古巷线条主题线路的探寻扬州之旅,通过寻找任务点并完成相应点位任务的方式打卡扬州城。
据记载,扬州是唐朝第一个废止了《宵禁令》的城市,也有专家认为是唯一没有宵禁的城市。以「夜经济」为破局点,化「流量」为「留量」,扬州瘦西湖景区用夜晚撬动白天,全天撬动全年。
瘦西湖景区首先破除原有的运营观念,对游览时间进行结构性调整:在玲珑花界及附近的森林处推出「瘦西湖子夜游」,将夜游时间延长到24:00,以服务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
有了时间的基底,空间上也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瘦西湖景区打造专属的视听空间,使用灯光使得游客此番夜游「不虚此行」。一方面,景区运用全息投影等最新科技提升全域光彩,另一方面,布置了安全、人性化的灯光微景观,为游客提供丰富的视觉层次感。
扬州具有丰富的唐诗资源,中国的「唐诗之路」就是基于隋唐大运河背景之下的文化之路,扬州也在唐诗中关于大运河的部分里频繁出现。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对开凿大运河的公正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为此,瘦西湖景区定下「二分明月忆扬州」主题,围绕唐诗设计了十大主题篇章,主题化游览为游客提供内容更凝练的游玩体验。
夜游的十大篇章的路线契合日间游览线路,每一篇章以一个景点为依托,同时将沿线叶林、睿波桥等小景点串联其中,小景点纳入大线路,整个景区得到了活化。
景区的线路串联为夜游提供了巨大客流量。比如徐园听鹂馆的「酒逢知己」主题:白天的听鹂馆无人驻足,夜游启动后的听鹂馆水泄不通。
每一主题篇章均设置循环演出。那么怎样才能节奏井然地欣赏完不同主题的演出,同时又保证游玩的趣味性?
瘦西湖景区根据景点距离与游客步行时间设计演出间隔时间,最大限度保障游客能够依次观看。且演出间隔的时间合理——游客看完一个点位的表演走到下一处点位,几乎恰巧可以观看下一场的表演。
对于不同的篇章,景区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给游客持续不断的新鲜感与冲击力。
包括采用真人实景演艺的手法复现历史场景,使用天幕无人机表演这一喜闻乐见的手段形成视觉震撼。部分景观还使用全息风扇和星空灯在景区树木上投影诗歌,以此焕活林下空间。
「夜游」不止瘦西湖,以夜游赋活古运河,扬州也在古运河原址上开展「古运河夜游」活动。乘坐游船,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现代的灯光「点亮」千年的运河,还可以听到专业讲解员讲解运河历史。
为了进一步加强游客沉浸式体验,2023年8月1日起在东关古渡「运河名城号」游船上更是推出了沉浸式情景剧《诗仙下扬州》。
活化老街巷、点亮旧景点的同时,扬州持续不断打造运河城市的「新城文化地标」,更新城市中运河文化的「标记点」。
运河三湾风景区是扬州打造大运河城市IP的重点,是江苏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先行示范区、扬州主城文旅新格局「北游瘦西湖、南游运河」中的重要一级,更是运河保护重要地点。
这座新城文化地标拓展了当地文化消费,联动了周边商业,打造了新的消费中心。
随着「博物馆热」在年轻人中持续升温,扬州也不遑多让。率先设立了一座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博物馆,放大运河之都的品牌效应。
中运博具有独特的外观,为游客提供视觉冲击。中运博的外观由中国工程院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以巨型船只的造型为主,同时融入风帆的元素,并在侧面以唐塔为风格设计大运塔,给予人们视觉冲击,吸引游客探究的兴趣。
甚至在中运博正式运营之前,这座「巨船」与它旁边的塔便已受到摄影爱好者的喜爱,成为「网红建筑」打卡地。
中运博内部展陈种类丰富,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展陈吸引游客「留下来」。
中运博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主题,向游客展示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在中运博内部,不仅「室内空间室外化」地以街区形式还原运河沿线城镇,将通史讲述与文物展览相结合,讲述运河扬州段变迁史,更是站在扬州,讲述世界。
展馆内还提供「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的展览,推进世界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深化运河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2023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承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的举办,以「河」为媒立足世界,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交流,放大世界运河之都品牌效应。
中运博还提供年轻化的活动。如今的年轻人会学,但是更会玩。博物馆内部嵌入密室逃脱「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是国内首个博物馆内密室逃脱。游客能够化身「都水使者」,在剧情游戏中通过破解谜题了解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沉浸式感受运河文化生活。
游戏的空间设计结合了年轻人喜爱的古风和二次元风格,采用虚实结合的场景还原扬州的富裕繁华,并运用科技的手段设计场景中的机关和难题。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中运博满足了年轻人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欲,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文化地标。中运博开放两周年,实地参观中运博的观众超419.4万人次,云端打卡观众超过627万人次。根据抖音《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中运博在「抖音最受欢迎的主题博物馆」中排名第一名。
运河三湾风景区以大运河博物馆为核心磁极,依托运河文化商业街区与网红景点,拓展文化消费场景,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并引发自传播。扬州在景区建设体现扬州非遗文化的网红景点。如对应扬州非遗剪纸文化的剪影桥、对应扬州水文化的凌波桥等。
依托文化地标吸引的客流,景区打造「浪漫古运河商街」的文化商业集群,为游客提供「游园式+传统式」的逛街体验,让非遗消费以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进景区、进街区。
有了客流与消费,景区联动周边商业资源,进一步打造东南新城消费地标,为年轻人提供文旅度假、休闲娱乐等多种消费选择,最终依托文旅与商业进一步带动片区及东南新城的发展。
扬州对于运河的挖掘,不仅仅是创造城市内容和商业消费,更是通过运河展现了城市气质。扬州火爆出圈的背后是千年水运造就的盛世繁华,是名人名景名宴的「诗和远方」,是交通发达、充满活力的梦想成就地。
扬州以运河的平台,打通了商旅的渠道,展示了城市的形象,促进了城市招商,对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的作用。
扬州不断放大文旅底蕴,激发本地消费潜力。以广陵区皮市街为例,紧扣「生活、文艺、文化」主题,以古城街区错位发展的理念,先后举办「嗨!皮市集」和沉浸式汉服游园会等系列活动20余场。
节假日期间游客量每日最高峰达14万人次,街区商户日均营业额提升至180%,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文旅产业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街区文化、商业与旅游相互赋能,共同发展。
「C端」文旅消费之外,扬州通过商旅、会议论坛等形式,化运河名片,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和窗口。
在2022年6月,扬州举行「大运河(扬州)文旅发展推介大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共集中签约44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近350亿元。会上还成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古城保护发展基金。
2023年8月,运河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分论坛在扬州会议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文旅产业项目为「河」而来,含「大运之舟」沉浸式文旅街区、扬州「十里外滩」运河文旅提升项目等十批次54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签约金额共计200多亿元。
在运河势能基础上,扬州进一步扩大自身产业,树立崭新产业名片,立足运河,拥江抱海,放眼世界。2023年,扬州举办「扬海丝路发展大会」。「运河之都」扬州将发展不局限于运河本身,而是谋求更大发展。会上成功签约临港产业项目超过110亿元。
具有文化历史元素的城市比比皆是,但只有将城市的文化符号转为真正的城市品牌与城市发展势能,文化本身才能「活」起来,城市的形象才能真正的「立」起来。
扬州紧抓运河这一文化IP,讲运河,但不仅仅是「讲」运河,也不仅仅是讲「运河」。从街巷到博物馆、到运河新地标再到扬州新城,运河文化已经通过现代的手段演绎融入扬州城市中,呈现出千年运河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与现代语言。
有了文化与人流作为背书,扬州借力打力,以运河文旅撬动城市产业,塑造城市商务新形象,立足运河,拥江抱海,放眼世界,持续不断夯实运河城市的品牌符号。
文化,只有在城市和生活消费中展现传承,才能展现真正的魅力和生命力。城市以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文化也能随城市的发展不断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大众。扬州以运河为锚点,提出了「文化IP向城市IP转变」的新答卷。
扬州为文化与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板」,从中我们可以瞥见城市发展新路径的一角。合理使用本地文化资源,同时引入政府力量,能够实现对当地文化资源的运作与经营,在保护当地历史遗产的同时以现代化的手段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
在此过程中,城市也应借文化名片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并以文化为推手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实现文化助推城市的发展。
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色,借助独特文化塑造城市名片,每个城市,都可能是「下一个扬州」!